第211章 特優級
;黎子軒看了一下手機:“就叫汕美特優級生蠔。”
江淼搖搖頭:“太普通了,而且汕美這個地區太廣泛了,不能使用這個名字。”
他思考了一會,吩咐道:“你給市場調研部傳達一下,將這個生蠔的商品名改為鹽町生蠔,加上特優級標簽。”
“好的,老板。”黎子軒迅速在手機備忘錄上記錄下這件事。
這種頂級生蠔,自然要搞一個區域限制,如果使用之前的汕美生蠔,那汕美其他地方的養殖戶,也可以說自己的生蠔是汕美生蠔,畢竟這種市級名詞是不能申請專利商標的。
江淼又想起一件事:“永公,你這幾天有空去找一下你們村的村委會,讓他們成立一個生蠔養殖合作社。”
雖然林永公心里面非常高興,老板還是關心本地村民的,不過他還是提醒道:“老板,我們這個技術條件太高,普通村民承受不了這種養殖成本。”
“所以才讓他們成立生蠔養殖合作社,統一規劃好蠔塘,然后由公司幫他們采購和建設一個海水凈化站,加上公司出售的特種飼料,就可以養殖好生蠔,既然我用了鹽町這個名頭,就應該讓當地村民一起養殖。”
“沒問題,我相信村委會一定會全力配合的。”林永公笑著點了點頭。
江淼也是考慮到管理問題,加上周圍已經沒有多少魚塘可以租了,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必須拉上周邊的村民。
至于隔壁鎮的晨洲村,他們那邊的生蠔養殖養殖規模非常龐大,生蠔水上養殖面積達12平方公里,約1.8萬畝,生蠔年產量高達1.8萬噸。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晨洲村養殖生蠔的技術相當落后,1.8萬畝養殖面積,才年產1.8萬噸,平均畝產就1000公斤左右。
如果按照海陸豐公司的技術,1.8萬畝養殖面積,哪怕是從小苗開始養殖(養殖周期需要9∽11個月),每年差不多可以生產36萬噸生蠔。
這就是技術的碾壓。
而且鹽町生蠔的質量是可生食級別的高標準生蠔。
盡管兩者的蠔種是一樣的,但是養殖技術和養殖條件的差異,給兩者的價值帶來了天差地別。
不過這個產能絕對是過剩的。
江淼不會允許如此大面積養殖,畢竟鹽町生蠔每公斤100塊錢的價格,屬于偏高一檔的產品。
鹽町養殖場100畝蠔塘,加上鹽町村一千多畝蠔塘,平均每年可以生產2.4萬噸生蠔,即2400萬公斤,這差不多已經滿足國內的生蠔愛好者需求了。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生食生蠔的。
一旦產能擴得太大,很容易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到時候反而得不償失。
不過除了鹽町生蠔之外,鹽町養殖場還有其他水產品。
比如此時江淼正在查看的南美白對蝦。
以及不遠處的中華絨鰲蟹(大閘蟹)、羅氏蝦、青蟹和新對蝦。
高標準養殖條件下,這些水產品的質量都非常好,全部屬于特優產品。
江淼老家的新鄉那邊,已經在前段時間,組建了一個對蝦養殖合作社,專門給海陸豐公司養殖白對蝦。
這是海陸豐公司正在推動的一村一品計劃。
晨洲村那邊的情況則比較復雜,不少養殖戶不愿意改變傳統養殖方式,他們內部分歧比較大。
因此江淼也沒有勉強,只能在鹽町村、新鄉、浪清村這三個地方先推動一村一品計劃的落實。
鹽町村養殖鹽町生蠔、浪清村養殖青蟹、新鄉養殖白對蝦,這些村的養殖面積都在上千畝左右。
江淼看著網兜里,活蹦亂跳的白對蝦,在鑒定面板的數據之中,這些白對蝦的質量非常好。
由于水質和食物被嚴格管控,讓它們體內的重金屬積累非常少,各項重金屬含量只有普通白對蝦的百分之一不到。
哪怕是蝦頭的蝦胰腺之類,重金屬含量也非常低,對于喜歡吃蝦膏蝦黃的食客而言,這簡直是一個福音。
江淼將網兜里面活蹦亂跳的白對蝦倒回池里,他心里面默默想到:必須加速布局一村一品計劃,只有規模化養殖,通過集中處理水質和定制的特種飼料,才可以保證水產品的質量。
單打獨斗的小養殖戶,是很難調控水質的,哪怕是有海陸豐公司提供的特種飼料,也沒有辦法百分百確保產品質量。
畢竟小養殖戶的資本有限,讓他們投資一套幾百萬的海水凈化設備,顯然是強人所難,就算是他們有這個錢,也很難下定決心。
而且小養殖戶還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他們沒有能力建立品牌,只能靠當地人口口相傳,這種情況下,他們將面臨嚴重的劣幣逐良幣。
久而久之,小養殖戶也選擇了隨波逐流,加入了劣幣的行列之中。
這也是為什么江淼要建立從生產、運輸、銷售的全鏈條產業鏈。
沒有獨立的銷售渠道,就意味著必須接受經銷商的定價,而經銷商之中,絕大部分都要低價,品相勉強過得去的產品,他們不會要高價又高質的產品。
原因自然是這種高價產品的風險也非常大,一旦賣不出去,砸在手里,那會損失非常慘重。
有時候,高價產品和低價產品在外觀、口感上,又體現不出來太大的差距,普通消費者自然是看價購買,畢竟普通消費者又沒有辦法檢測產品質量。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