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不收徒
孫山并不笨,從周大人的言語中,明白他們的意思。
救命之恩說大可大,說小可小。
需要錢財的贈予錢財,需要學問的贈予學問,需要提攜的贈予提攜。
孫山和周大人相談甚歡。
孫山知道周大人的意思:孫山的學問不扎實,不是周大人理想中的弟子,他們師徒無緣。但孫山是個好人,好人就應該有好報,為了感謝救命之恩,周大人非常樂意指導孫山的學問。
他會留在長沙府兩年,這兩年,孫山如果醒目的,就過來請教,他會很樂意地教導。
至于什么拜師之類的,那就不要了。
他,周大人,不收徒弟。
孫山有那么一刻失望,隨后一想,他救人的本意是救人,不是挾恩圖報,能得到回報,欣然接受,不能,也坦然處之。
何況堂堂三品大官人給你指導,除了感激,就只剩下感激了,做人不能要求太多。
孫山明白周大人的意思后,臉上帶笑的說:“謝謝夫子,有你的指導,我相信我的學業會很快的進步。”
周大人滿意地摸了摸胡子,笑著說:“如此甚好,有不懂就來問,學問學問,不僅要學,更要問。一邊學一遍問,才能更上一層樓。”
周亦高樂呵呵地說:“山哥,我要是有不懂的,我也找你問,呵呵。我們一起學習。”
孫山也樂了,看著長得圓頭圓腦的周亦高,笑著說:“行,我們一起學習。”
周大人還在服喪,所以孫山,周亦高陪他吃了一頓素食。
酒家做的素食味道不錯,可就算再美味,也比不上吃肉。
孫山想著周大人如果真的按照規矩,服喪三年。
三年都要素衣素食,清湯寡欲,日子也挺苦的。
這么苦的日子,必須要其他事來做,分散注意力,怪不得很多大官守孝期間都會出來做事。
一方面博名聲,一方面也讓自己沒那么無聊。
吃過飯后,三人便散了,當然走的時候,孫山收獲一堆感謝禮。
有文房四寶,有錦衣布料,有精致的糕點糖果,還有周家的一套四書五經的藏書,至于銀元寶,金元寶,寶鈔就沒有了。
文人之間交往不能真金白銀的交往,被人知道會顯得俗氣。
周大人認為孫山不是一個俗人,贈錢就是侮辱。
所以挑選精致的文人必須品贈送孫山,這么一來送的人顯得有心,收的人會高興。
孫山要是知道周大人的想法,肯定鉆入他的腦袋,告訴他自己就是大俗人,最喜歡金銀珠寶,多多益善,少少無區。
錢,他是非常喜歡。
周家這次守孝,除了周大人和周大人的兄弟,孫子孫女回來,周大人的兒子兒媳并未回來,依舊留在京城。
孫山瞬間明白周老太爺去世后,周大人并未第一時間扶靈回老家。
一來是交接工作,收拾行囊花了些時間,二來是爭取一年后,讓兒子能除喪,不用像他需要丁憂回老家。
人走茶涼,周大人走后,能不能起復,繼續在老崗位干活很難說。
但為人父母,必定為兒女著想,所以盡量拖到兒孫輩除喪,盡量不脫離崗位,保留官職。
周家在長沙府是詩書世家,想要保持世家的繁榮,不僅要往上爬,還要防止不掉下里。
周家的考慮未嘗不是沒道理,難怪那么晚才回到老家守孝呢。
孫山搖了搖頭,不再多想。
被收徒有好處,也有壞處,盤庚錯節,是好是壞,全是未知。
從周大人的言語中,孫山窺視到周大人真的不想收徒弟。
不僅對孫山,還對書院的學子一樣態度。
這次巧合地救了周亦高。
救命之恩不報又不行。
周大人知道孫山的需求,但他根本沒打算收徒,所以選擇一個折中的辦法,以書院夫子的名義指導孫山學問,關照孫山的學習。
孫山也明白周大人的意思,失望過后欣喜地做出回應。
拜師不成功就不成功,能指導他的學問,幫助他的學業就可以了。
孫山很容易滿足的。
周家的仆人跟著孫山后面,把一堆禮物送入齋舍。
孫山道了一聲謝,給了賞錢,仆人便離去了。
桂哥兒瞪著大眼睛,看這一溜一溜的禮品,嘴角情不自禁地流口水,用衣袖擦了擦嘴巴,抑壓住內心的高興,呲牙咧嘴地笑著說:“山哥,好多東西,呵呵,周夫子真大手筆。”
桂哥兒眼珠子溜溜轉,心里想著富貴人家就是有錢,為了感謝救命之恩,給那么多好東西。
想到在孫家村,大力叔救了落水的六叔家的扁頭,也只不過說了一聲謝,給了兩個雞蛋做救命之禮。
看來救有錢人容易變成有錢人,桂哥兒也想救幾個有錢人,那么他就會變得好有錢。
他有錢,山哥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