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章 C808,成功取證!(4K)
還是別人的。”
“等把這兩個型號給吃透之后,咱們肯定還要搞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客機,你們滬飛,也算是任重而道遠吶……”
“哪里哪里……我們畢竟已經有一定經驗了。”
周慶之擺擺手:
“常總去年說要給未來的干線客機設計國產的大涵道比發動機,這才是真正的硬骨頭……”
顯然,作為主要負責大型民用機研發的單位,滬飛也始終在關注著航空動力集團的動向。
當時周慶之就推測,C909受制于基礎設計的問題,如果換裝更大直徑的發動機,很難保證發動機短艙下沿和地面有足夠的安全裕度。
所以當時常浩南口中的“新一代干線客機”指的肯定是C909之后的全新型號。
而今天,也算是驗證了這個猜測。
……
下午兩點,取證成功慶祝儀式正式開始。
首先,自然是由周慶之上臺進行總結和匯報:
“國產噴氣式客機,是航空工業戰線數十萬職工一直以來為之奮斗而實現的期盼,也是華夏航空工業幾十年來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夙愿,為了實現這一夙愿,從最初的運10工程算起,滬飛集團已經經過了七千余個日夜的不懈奮斗……”
常浩南坐在周慶之身后的主席臺上,目光掃過臺下受邀的一眾嘉賓。
很多當年參與過運10和MD82項目的技術人員,如今已經是垂垂老者,沒能有機會參與到C808客機的研發和生產當中。
聽著周慶之回顧過去二十年的故事,心中自然是五味雜陳。
尤其是當年運10研發團隊的幾名負責人,更是潸然淚下……
而作為首個啟動用戶的華夏聯合航空代表,臉上則是自豪和憂慮并存。
能夠首先運營國產噴氣式客機,就產業政策上來說,自然算是巨大利好。
但另一方面。全新的飛機和后勤保障體系,意味著全新的一套技術團隊。
在機隊規模擴大化之前,成本沒辦法分攤下來。
而且,剛剛服役的新型號飛機,一般都處在故障率澡盆曲線的高點上。
這意味著每飛行小時平均維修工時更高,很難像是成熟型號那樣,每天在同一條航線上掛著不同航班號飛三四次。
總之,挑戰和收益并存。
常浩南甚至還看到了幾張外國面孔,應該是國外客戶。
要知道,C808恰好卡在華夏和歐美適航互認范圍的最高點上。
也就是說,這將是一架同時獲得CAAC、EASA和FAA認證的飛機。
對于一些無需執飛遠程航線的航司來說,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
至于參與研發的其他單位、滬飛職工、以及圖波列夫方面的外國專家……
自然也都是皆大歡喜。
不過,在一片喜氣洋洋之中,也有例外。
民航局派來出席的代表,臉色就不是很好看。
畢竟,滬飛過去屬于他們的管轄范圍,是后來才被截胡的。
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不少人準備看科工委的笑話。
畢竟,在那時候看來,沒有歐美方面的配合,先不說客機能不能造出來,就算造出來了,拿不到人家的適航證明也很難找到銷路。
結果沒過多長時間,就傳來了華夏和歐盟JAA簽訂適航互認協議的消息。
而緊接著,就是C808和C909一支線一干線客機先后上馬……
再然后,這兩個型號的發展堪稱一帆風順……
要只是如此也就罷了。
但麥道在被波音并購之后,又很快放棄了全部MD系列客機的產品線。
這意味著,如果當初繼續堅持搞MD90,這功夫恐怕已經大敗虧輸。
兩相對比下來,結果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看過這一圈眾生相之后,常浩南微不可查地笑了笑。
如果此時手中有個相機,他倒是很愿意把剛剛的一幕記錄下來。
這個時候,周慶之也已經講到了取證試飛的時候。
“浩南同志。”
坐在常浩南旁邊的張洪飚突然開口道:
“這么大個飛機取證試飛,就用了一年多點的時間?”
常浩南有些不明就里地點點頭,還心說這50噸級支線客機哪看出大來了……
而且一年多也不算快了。
要知道,眼下還沒有個正經名字的A380,上一世哪怕從首飛開始算,到拿證也就用了1年10個月而已……
結果張洪飚稍一停頓,又繼續道:
“我之前去冰城考察的時候,可是聽那邊的同志說,當年他們給運12做取證的時候,足足用了好幾年功夫……”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