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從安徽繁昌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計算機專家孫凝暉
院士出生地
孫凝暉院士,1968年3月15日出生,安徽繁昌人。
繁昌現為安徽省蕪湖市所轄的一個行政區,它地處皖南北部,長江下游南岸。
繁昌歷史悠久,該地區人字洞遺址的發現改寫了亞洲人類史。
1998年,考古學家在此發掘出220萬至259萬年前的石制品、骨制品及8000多件哺乳動物化石。
這些化石包括中華乳齒象、劍齒虎等珍稀物種,證明這里是歐亞大陸已知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
2020年的新一輪發掘中,首次發現成年中華乳齒象骨架化石,為研究早期人類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
春秋戰國時期,繁昌地域是吳楚爭霸的前沿。
魯襄公三年(前570年)的橫山之戰中,吳國在此以少勝多擊敗楚軍,奠定了其江東霸主地位。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這里設春谷縣,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周瑜曾任春谷長。
東晉元帝南遷時,襄城郡繁陽鎮百姓僑居于此,始稱繁昌。
南唐升元年間(937-943年)復置繁昌縣,隸屬江寧府,成為長江下游重要的商貿節點。
明代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知縣王珣將縣治遷至金峨上鄉(今繁陽鎮),奠定了現代城區格局。
1949年后,繁昌先后隸屬皖南行署、蕪湖專區,2020年撤縣設區,開啟城市化新篇章。
繁昌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與清軍在此展開拉鋸戰。
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三支隊在繁昌五次擊退日軍進攻,留下"五次繁昌保衛戰"的英勇事跡。
歷史上的多次移民潮,如東晉衣冠南渡、明初"洪武趕散",使這里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獨特風貌。
繁昌窯是長江下游唯一專燒青白瓷的大型窯址,創燒于五代,興盛于北宋,遺址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現存龍窯遺跡19座。
其首創的"二元配方"制瓷技術比景德鎮早300余年,燒制的青白瓷"釉色瑩潤如玉,胎質細膩如脂",不僅是民間日用器,還曾為南唐宮廷燒制貢瓷。
2022年,繁昌窯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正在建設集遺址保護、文化展示、研學體驗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
繁昌宗教與山水的交融,五華山隱靜寺始建于晉代,距今1800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相傳地藏王菩薩曾在此修行,后移駐九華山,因此五華山被稱為"小九華"。
寺內現存唐代銀杏、宋代摩崖石刻,歷代文人如李白、王安石曾在此留下詩篇。
馬仁奇峰以"奇峰、異石、幽洞、秀水"著稱,太陽山、月亮山兩峰對峙,天然形成"人字洞"奇觀。
景區內的楠木林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原始楠木群落,被譽為"天然氧吧"。
孫村鎮的舒炎根家族四代傳承竹編工藝,其作品融合傳統技法與現代設計,曾耗時三年編織《清明上河圖》竹編長卷,被列為省級非遺。
荻港香菜,已有百年歷史的傳統醬菜,采用獨特的腌制工藝,2023年入選中國農耕農品記憶索引名錄,成為地理標志產品。
平鋪鎮的"蕪湖大米"開鐮節,展示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
繁昌名人輩出,詞壇的"于湖居士"
南宋著名詞人張孝祥(1132-1170年),字安國,號于湖居士,少年時隨父遷居蕪湖。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殿試第一,官至荊南湖北路安撫使。其詞風豪邁奔放,與蘇軾、辛棄疾并稱"豪放派三大家",代表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痛陳山河破碎之悲,激勵無數仁人志士。他的書法亦自成一格,朱熹贊其"筆力雄健,骨相奇偉"。
明代的"清廉御史",明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吳琛,官至右副都御史、兩廣總督。
吳琛任內疏浚黃河、治理水患,主持修復黃鶴樓,被譽為"江城再造者"。其墓葬位于孫村鎮汪沖麟山南,神道石刻保存完好,彰顯了明代官員的廉政風范。
繁昌,這片240萬年前古人類點燃文明火種的土地,歷經吳楚爭霸的烽火、瓷窯煙火的淬煉、文人雅士的吟誦,在新時代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出生地解碼
孫凝暉院士的出生地安徽繁昌,作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典型縣域,其地理環境、人文傳統與時代背景共同塑造了他的學術底色。
這種影響并非簡單的地域標簽,而是通過教育資源、文化基因、時代機遇等多重維度滲透進他的成長軌跡,最終在高性能計算領域綻放光芒。
1968年的繁昌雖屬縣域,但教育傳統深厚。
孫凝暉就讀的繁昌一中,在1980年代已形成“嚴謹治學”的校風。
他的高中班主任回憶,孫凝暉每天清晨到校時間精準到分鐘,這種“時間管理強迫癥”反映了學校對秩序與規范的強調。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