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無俸難為
無憂郡守獲得昭義伯稱號僅有三日,便被除爵留職恢復如常。
幸好他沒有靈智情緒不顯,否則定會親率銳卒攻伐叛逆義軍。
“郡守莫急,我正是為此事而來。
只是這義軍剿而復興、投而再叛,朝廷就沒有應對之法嗎。
若是如此亂軍難以肅清不說,其他勢力恐怕也會爭相模仿,造成力壓則降、遇險則叛的局面。”
“君侯所言甚是,然我忘憂國一向仁德為懷,有善待降者的傳統(tǒng)。
他們既降我等怎可再行殺伐,為此陛下同樣善待各方義士,以義士壓亂軍既不傷國本、又能以相爭促平衡。
義軍雖自在卻無力發(fā)放各項俸祿,最終只得一虛名隨時可破。
義士得授官爵只需負責私兵親衛(wèi)之俸,無需煩惱下屬兵卒之餉,得名得實方可長久。”
無憂郡守道出了義軍最大的漏洞,不是他們自建勢力后沒有實權,而是無法發(fā)放俸祿。
如此下屬與兵卒不反已是忠心有加,又怎會接受城主調(diào)令。
表面上看,只要各城城主發(fā)放俸祿就能完全行使城主之權,但這是一個大坑。
不說各屬官需要何種靈物做俸祿,單說城中那一千守衛(wèi)的軍餉就能讓常人絕望。
因此義軍城主難得實權、占據(jù)城池越久欠餉越多,最終只能留個城主名號,無法有效治理屬地。
“原來如此,朝廷法制健全國庫充盈,亂軍錢財有限難成法度。
只需義士與亂軍相互交流所得,自然會心向朝廷。”
“正是如此,人心難測何以全忠,當以利誘之,各地亂軍早晚會誠心歸附,成我忘憂國助力。”
確定反復橫跳不會遭到額外懲戒后,周元再次接下了討逆將軍之職。
“郡守稍等,待我回城發(fā)起討逆之戰(zhàn),盡快戡平叛亂還無憂地安康。”
“如此便有勞君侯了,若有功勛立下陛下定會再加恩賞。”
周元返回道觀后并沒有要求大魏義軍立刻投誠,而是傳信大魏將士聯(lián)合幾位投降城主,著重探查城主之位的各項功效。
如此為之是因他與大魏處于深度合作關系,在謀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需讓大魏將士有時間驗證收獲。
隨后三日在十一位天理城主的幫助下,大魏諸將對城主之權有了詳細認知。
當神武大將褚昱得知需要發(fā)放俸祿才能行使城主之權后,瞬間對義軍城主之位好感盡失。
“之前你們不是還操控緹騎封鎖了蓋原北城門嗎。
難道俸祿可以分開發(fā)放,與誰俸祿便能調(diào)動誰。”
“將軍誤會了,緹騎也好、守衛(wèi)也罷均有上下從屬關系。
若不給其上官發(fā)放俸祿,他們便領不到出巡之令。
因此我等利用城主之權賦予了教眾緹騎身份,讓他們代為行事。”
“若是如此,這城主之位做的倒是憋屈,遠不如有俸祿可拿的縣令之位。”
“不敢欺瞞將軍,實情確實如此。
早知縣令之位如此貴重,我等必不會坐那城主之位。”
眾城主遺憾錯過多年俸祿,皆感覺心如刀絞難以自已。
大魏諸將卻從中看到了養(yǎng)兵之機,只需將各城兵卒全部換為大魏士卒,讓他們?nèi)ヮI那份俸祿,必能減輕國朝負擔。
若那份俸祿如縣令般每日皆有,說不得還能借機練上一批靈武兵將。
“做過縣令的那幾個過來答話,我且問你們縣令之位是否有權更換兵卒。”
“啟稟將軍,縣令治署衙各房官吏、縣尉掌城中軍事,為此縣令無權更換軍中兵將。
或許兼并縣尉之權后,才能一文一武調(diào)整縣中所有職位。”
幾位縣令的答復令大魏諸將有些失望,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畢竟縣衙下屬各班房的人員不少,僅緹騎與捕快兩班便有一百二十人之多。
“捕快與緹騎均有何等俸祿,你們可曾實驗。”
“不敢欺瞞將軍,我等貪心難止獲得縣令之位后便召集教眾進行測試。
其中捕快每日俸祿為一份無憂散,捕頭與緹騎則為三份。
縣衙各房小吏可更換但無俸祿可領,廷掾、主簿、游徼、議曹、主記史、閭師六職更換后亦無俸祿可領。
縣丞、縣尉之位我等皆無權替換,不知其有何貴。”
“大善,縣中捕快緹騎一百二、縣令之位一人,加之十三城之地,可得有俸之位一千五百七十有余,足以養(yǎng)一營靈武戰(zhàn)兵。”
無憂地的價值超出了大魏諸將預料,有此俸祿補助大魏便不必向逸島之國持續(xù)輸補氣靈物。
只待逸島之戰(zhàn)結(jié)束,一營靈武將士加上秘境開發(fā)所獲,便可逐步擴充逸島守軍規(guī)模。
“準備向都督投誠吧,看那忘憂國以何回報都督之功,若是職位不足我們就再起義軍占盡諸城。”
神武大將褚昱獲知縣令之位的價值后,命六位將軍前往各地縣衙發(fā)起投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