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木棉花
日子一天一天過,孫山也適應了在洪氏學堂的生活了。跟同窗舍友相處地非常融洽,可能大家看他還是小豆丁,對他非常寬容。
這一天,洪秀才走了進來,笑著說:“下午,我們出去踏春,你們做好準備。”
等洪秀才一走,孫山不解地問:“踏春?去哪里啊?”
歐寒君歡快地說:“就在黃陽縣,還能去哪里?”
孫山無語了,這不是廢話,不在黃陽縣,在哪里?準備遠行嗎?一個下午的時間也不夠了。
小胖子杜直樸解釋道:“阿山,夫子可能去滂江邊,夫子最喜歡去滂江邊欣賞木棉花的。”
孫山知道滂江邊在哪里,就在夏掌柜的小旺村隔壁。
說是江,其實算是河。不大不小,走幾步路就能過到對岸了。
但說它是江也有原因,等七八月份臺風來,下大暴雨,滂江就會發大水,氣勢洶洶,變得非常猙獰,跟冬日的滂江完全不一樣了。
如今是二月份,正是木棉花開的季節,洪秀才領著大家去賞花也不奇怪。
說起木棉花,孫山只想到撿木棉花回去曬干煲湯。
孫家村也有木棉花,每次花開,小孩子撿來玩,大人則撿回來曬干。
黃氏也會帶著孫山去撿,等曬干后,放上豬脊骨,薏米,赤小豆煲湯,清熱解乏,健脾祛濕。
曾家俊笑嘻嘻地說:“出去好啊,不用上課,哎,一個月都在上課,好悶。”
又高又瘦的賀維占趕緊捂住曾家俊的嘴,不客氣地說:“阿俊,找死啊,竟然敢說上學悶,被夫子聽到,又打你的手板子了。”
曾家俊被捂住嘴巴,但還是明白賀維占說得在理的。在學堂千萬不能說不要上學,要不然,洪秀才真得讓你退學。
洪秀才可不缺你那點學費,他教書有收入,兩個兒子在漳州府干活也有收入,聽說還干得不錯,已經在漳州府買房子了。
學生讀不讀書,洪秀才真得不在意,又不是米飯班主。
稍微比孫山高點的小個子姚治低聲說:“去踏春也好,今日不冷不熱,暖風緩緩吹著,很舒服。”
旁邊的王偉正像想到什么,捂住嘴偷偷笑:“我們丙班去踏春就是玩,乙班和丙班就不一樣,肯定讓作詩,嘿嘿。”
想到這個,大家樂呵呵地笑起來。
孫山也想笑,郊游是為了作詩。
到時候可要目睹一番師兄們的作詩水平。
不過他也品不出詩詞的好壞,看的唐詩宋詞多了,不是千古名作,都引不起共鳴呢。
吃過午飯后,等下午的課鈴響,洪秀才如期而至,領著甲班,乙班,丙班的16個學子朝著小旺村出發。
看來杜直樸說得沒錯,的確去滂江賞花。
由于黃陽縣實在太小,從學堂出發到滂江只不過走了30分鐘就到了。
孫山知道滂江在哪里,也看過滂江,但沒看過春天的滂江,沒看過木棉花盛放的滂江。
此時的滂江流水嘩啦啦地一直流著,顯得非常溫柔,滂江兩岸種滿了柳樹。
隔幾棵柳樹,種一棵木棉樹。柳樹和木棉樹相互交映,別有一番春天的滋味。
洪秀才滿臉笑容地看著又高又盛滿木棉花的木棉樹,對著學子說:“木棉又稱為攀枝花,瓊枝,英雄樹。我們的木棉樹全身是寶,樹皮可入藥,其花可飲食。”
于是洪秀才給大家科普了木棉樹的常識。
孫山聽得入迷。
講完木棉,洪秀才畫風一轉,對著學生說:“你們想想,有什么關于木棉的詩詞,想到就說出來。”
這么一問,大家沉默了。大乾子民最喜歡四君子“梅蘭菊竹”,對木棉的描述可不多。
孫山覺得除了廣南省的人民熱愛木棉,其他省的人真得不太了解木棉樹。
洪秀才的提問,讓空氣安靜了。有的學子皺著眉頭冥思苦,有的學生交頭接耳,試圖相互尋找記憶。
孫山看到鄭童生家的鄭弘文正苦著臉,樣子像在回憶過往的詩詞。
孫山覺得洪秀才的問題是個冷知識,要是讓大家回答“梅蘭菊竹”,肯定能脫口而出。
別說四君子,就說牡丹,荷花這些,也好多膾炙人口的詩詞。
關于木棉花的詩詞真得很好有。
孫山一個想到的是舒婷的《致橡樹》,里面描寫的木棉。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展現木棉的獨立性。
過了好一會兒,甲班的李升回答:“老師,我想到了一首,關于木棉的詩詞。”
洪秀才鼓勵地說:“你說,說給大家聽聽。”
李升吟唱著:“姚黃魏紫向誰賒,郁李櫻桃也沒些,卻是南中春色別,滿城都是木棉花。”
大家聽到后,有些學子想了起來,搶著回答:“是楊萬里的《三月一十雨寒》,七言絕句。”
孫山仔細聽著,這首挺熟悉的,之前應該聽過,生動地描繪了南國紅棉鬧春的絢麗景色,跟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