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郡王府
賀清愉被著一嗆,不但覺得沒臉,反而心里松快了幾分,他笑得恣意,“瞧公主這話說的,臣不是好些日子沒見公主了么,只是您瞧著都瘦了許多,是寺中的吃食不好。其實您誠心禮佛,不如在山下的莊子上住著,心中有佛,住哪兒也是一樣的,若是回京常住也是可行的!”
蕭揚歡斜倪他一眼,垂眸思索片刻,又轉頭看向他這才問道,“本宮在這寺中住了一年多,你也不是頭一次來,這話是從何說起?而且,怎么聽著這么突然又詭異?”
賀清愉不察蕭揚歡竟然這樣敏銳,這話他自認為是再尋常不過的關懷之語。“今日早朝上,有朝臣提出這事,說公主在寺中衣食樸素,就連壽宴也是素食,皇上感傷自己錦衣玉食之余,沒有對公主多加關懷,很是愧對先帝囑托。”
事實上是,雖然有元康帝和謝皇后可以隱瞞蕭揚歡拒旨的消息,但是門下省中的一些官員,還是知道了此事。但是誰都不敢明著提出來,讓元康帝處罰拒旨的蕭揚歡。
要知道,人家一家子關起門來處理此事,就是不想將此事鬧大,何況是宣旨的天使找不道人,又不是蕭揚歡明著說不接旨,便是真論起來,蕭揚歡也沒多大的罪名。
何況,若是一個不當,將年少的公主逼得真出家了,元康帝自然少不了一個冷血無情名頭,而辦事的官員也會落下一個刻薄的名聲,以后仕途是沒指望,連帶著家族都會因此敗落都說不定。
于是,有人便提出說蕭揚歡在寺中過得甚是清苦,讓皇上下旨將蕭揚歡挪出清凈寺,一來可以降低蕭揚歡在民間的影響,二來也算暫時解了蕭揚歡出家的危險。
至于拒旨的事情,在朝為官的人都知道,若是一朝辦不好的事情,不用著急,以后徐徐圖之便是。
而元康帝自然不同意通過下旨來逼迫蕭揚歡挪出清凈寺,他一向是愛惜名聲,想要成為流芳百世的明君,豈能因為此等小事而毀了他的名聲。自然他不愿擔次惡名的心思被人瞧了出來,便有人諫言讓與蕭揚歡親近的賀清愉走這一趟。
于是乎,永昌候賀清愉被趕鴨子上架來了清凈寺來探一探蕭揚歡的口風。沒成想探口風沒探成,反而差點被被探口風的人探了口風。
“公主好歹體諒臣,臣這身家性命都放在您手中了!”賀清愉也不打算否認,反而訴苦來,“您是知道的,門下省的事情又多又雜,臣雖有侯爵在身,可在官場上也是啥也不知道的小吏。”
“停!”蕭揚歡被他念經似的哭腔吵得耳根疼,立馬叫他住嘴,“你回去告訴皇上,本宮雖有出家念頭,但先帝尚且有遺命在,本宮暫時是不會出家!”
賀清愉看了收了笑容,面無表情的蕭揚歡兩眼,不確定問道,“那以后呢,以后公主還會出家么?”
“不知道。”蕭揚歡眸光淡然的好似不存在,“以后的事情,誰說的準,但也是十來年后的事情,眼下本宮只擔心,阿芙出嫁,阿平建衙立府,庶母們有安身立命之所。”
賀清愉心里不知怎么的,那股忐忑的心思安定不少,蕭揚歡還有兩年及笄,十年后,哪里還會出家,出嫁還穩當些。
“你若真是向著本宮,回去的復命的時候,不妨再皇上面前提一提廉郡王府和公主府的事情。”蕭揚歡抬頭看了一眼插著桂花的花瓶道,“這事一日沒有辦妥,本宮心里便一日不安定。”
按理,蕭昭佑年紀尚小,他雖是郡王,但卻是首封,一切都要從頭來。而眼下宮中的裕王都不曾有府衙,身為侄子的蕭昭佑更是不能越過裕王先一步建府。
但論情,昭哀太子舊人尚且有不少,且大多是妙齡女子,若是明年蕭揚歡等人再回京,他們姐弟幾人住回內廷,承歡宮中,倒是沒什么。
可是那幾位太子嬪妃住在元康帝眼皮子低下,只怕朝臣的心都要提起來,畢竟前朝是出過丑聞的。
所以,賀清愉在次日一早在啟元殿回話的時候,特意說起了昭哀太子舊人的事情,“臣離開的時候遇上了郭昭訓和金昭訓等人,他們都答應會勸解公主。只是見著他們,臣倒是想起一樁事情,明年五月公主就守孝滿二十七月了,按著規矩,公主該歸家的。公主歸家自然是回內廷,但昭訓娘娘們又該如何安置?”
他這一提,又將當日幾位近臣的擔憂重提,只是這次,在場的不止近臣,還有朝廷重臣。
元康帝也覺愁悶,雖然秦常在說,既然先帝在世的時候是這樣安排的,如今照舊沒什么不可。他雖心里有幾分贊同,但不得不擔心這香花招蝴蝶。
而且眼下這情勢,朝臣們是一定不會允許太子舊人回內廷的,不妨表個態,也算自證自己無意之事。
正想著這事,翰林院院首魏大人聞言便道,“宮中裕王尚且未成年,還沒有建衙立府,郡王便要立府是否不妥?”
“可昭哀太子的妃嬪們如何安置?先帝在世的時候,對她們多有照拂。若是送將寺庵是否太過不近人情?”戶部周尚書道,他也算是又私心,他的妹妹家中庶女便是郭昭訓,不忍心她如此青燈古佛一輩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元康帝琢磨片刻,點了御史臺左御史柳建明,“柳御史,你認為呢?”
“臣以為,”柳建明起身拱手道,“法外尚有人情在,按著民間習俗,諸位娘娘替昭哀太子守孝三年已過,如今替先帝守孝一年,已經算得上極好,若是他們自愿歸家再嫁,不該阻攔,若是留在公主郡王身邊,當禮遇!”
坐在元康帝下首的兵部秦尚書冷哼道,“柳御史說的是嫡妻,如今咱們說的是昭哀太子的庶妾,你這般說辭,將太子妃謝氏放在哪里?”
眾人聞言都不約而同的看向了穩坐如山的謝尚書身上,后者倒是十分坦然的起身道,“事從權急,公主曾在閑談時提及先帝可憐太子妃嬪年輕,曾有意令其歸家,但幾位娘娘或是大家出生,或是頗通詩書,婉拒了先帝好意。其中一位崔姓娘娘說,她們身受皇恩,不愿辜負。太子和太子妃不在了,理當守護公主郡王和縣主成年安家,也是為庶母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