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商討定都
一切安排妥當,朱祁鎮心情愉悅,批閱完奏疏后,哼著小曲,帶著狗腿子侯寶就去了仁壽宮。
“你怎么又來了?”仁壽宮中,老太太正和孫媳婦夏子心有說有笑,見朱祁鎮來了,有些不耐煩的問道。
“得,有了孫媳婦,連我這個孫子都得靠邊站了?!敝炱铈傂牡?。
“孫兒不是掛念著您嗎,過來看看。”朱祁鎮走到老太太身側笑道。
“一時半會死不了,你該干嘛干嘛去,這里有皇后陪我說話就行了。”老太太嘴上不饒人,可還是扭頭對蘇麼麼說道:“讓小廚房把新蒸的栗子糕給皇帝端來,要熱乎的?!?br />
“皇祖母,您感覺怎么樣?”見老太太臉色還是有些蠟黃,朱祁鎮忙問道。
“不是跟你說了嘛,死不了!我還沒見到我的重嫡孫,閻王爺收不走我。”老太太道。
朱祁鎮苦笑搖頭,看了看自己的新婚妻子道:“皇后,這幾天可還適應宮里的生活?”
夏子心還沒開口,老太太先瞪眼道:“大婚第一天你就跑去前朝,扔下我孫媳婦一個人獨守空房,你還好意思說?!?br />
朱祁鎮無語了,這老太太簡直有些不講理,我偷懶時,你罵我,還讓人過來看著我,我勤政吧,你又嫌我不管媳婦,我找誰說理去。
“來,子心,甭理他,咱們去內殿,皇祖母給你準備了幾樣首飾?!崩咸鹕?,瞪了朱祁鎮一眼,拉著同樣苦笑的夏子心走了。
得,有了孫媳婦忘了孫子。
朱祁鎮自覺無趣,只好悻悻的出了仁壽宮。
~~~~~~~~~~~~~~~~~
時間如白駒過隙,眨眼春節已過,明興八年,大朝會。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古來圣王治世,皆重水利,自堯舜始,而至禹,發天下之民,疏河道,因勢導,滅水患,通江河,以利天下。”
“此所以歷朝皆委賢良之臣,治河瀆之故也?!?br />
“先漢蜀之諸葛、李冰皆為是。”
“黃河安,則百姓安,漕渠暢,則轉運利,國脈順,而天下寧?!?br />
“然,自故宋至前元,及至本朝以來,黃河屢發洪災、河堤潰敗之慘劇,洪水肆虐,黎民百姓飽受其苦久矣?!?br />
“水利漕渠,上聯國之命脈,下牽黎庶民生,其則之重,重乎于泰山也?!?br />
“循官不可輕忽,況封疆之吏乎?河南之地,位在中原要沖之地,位尤為重焉!”
“朕今遣潘季馴為欽差大臣兼治河總督大臣,工部左侍郎李為翰、吏部侍郎耿文用為副使,赴河南整飭吏治、嚴查黃河潰堤之事,整備黃河改道修葺一應事務,卿等所至之處,如朕躬親,欽此!”
圣旨念完,整個奉天殿寂靜無聲,潘季馴、李為翰、耿文用三人出班,叩接圣旨。
“諸位臣工,你們還有什么異議?”朱祁鎮緩緩站起身,走到御案前,環視一周道。
誰還有異議,誰敢有異議?跳出來反對的人都被你給奪權的奪權,罷官的罷官,誰腦袋被驢踢了站出來反對。
就連頭最鐵的都察院那幫御史們現在都被你收拾的老老實實,其他人自然不敢反對。
“皇上圣明,臣等無異議?!比撼脊淼馈?br />
見無人出班,朱祁鎮又從御案上抽出一本奏折,放在手里顛了顛,然后說道:“朕這里有一份奏折,是內閣大臣、教化部尚書王崇古呈上來的,王卿,你說說吧。”
王崇古聞言,趕緊出班,清了清嗓子朗聲道:“啟稟皇上,臣斗膽建議,去北京行在,正式將北京定為我大明國都。”
王崇古的一句話,如同巨石入水激起千層浪,原本安靜的朝堂瞬間變的喧鬧起來,奉天殿嗡嗡之聲不絕于耳。
大臣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有的面露驚愕之色,有的欣喜若狂,更有甚者低聲咒罵王崇古是悖逆之徒。
“皇上,萬萬不可啊,應天乃太祖皇帝欽定之國都,且皇考陵寢皆在應天,若是將順天定為國都,那不是棄祖宗于不顧嗎?”
“皇上,王崇古此言實乃大逆不道之言,請您萬萬不能聽之啊,當初文宗皇帝北遷,實乃草原蒙元舊部對我中原賊心不死,九邊防務干系到江山社稷安危,所以才不得不北遷的啊皇上?!?br />
“皇上,自古就有蘇杭熟,天下安的說法,南直隸更是我朝財稅重地,還有,應天府山環水繞,聚氣藏風,實乃虎踞龍盤之地,更有龍脈于此,若是定都順天,必將會使天下震蕩,大明朝江山社稷恐有不穩之像啊。”
“一派胡言!”王崇古怒目圓視,看著出來反對定都北京的那些大臣們,冷笑一聲,又道:“列為同僚怕是忘了,自古我華夏就以黃河流域為中原之核心,政治傳統更偏向北方。南京雖是我朝經濟中心,但從長遠看,其缺乏對全國的有效控制力,尤其是對北方強敵威脅下更顯弱勢??!?br />
說著,他頓了頓,對著寶座之上的皇帝叩首道:“皇上,臣雖不才,但也通曉古今,自古定都應天之朝代,如東吳、南唐、南宋者,無不是短命之王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著,他重重的叩首,突然哽咽道:“皇上,我大明起于微末,太祖皇帝當初定都南京,實乃不得已而為之,是有苦衷的啊。”說完,王崇古大哭起來。
其實朱祁鎮也傾向于定都北京,南京雖好,卻太過于溫婉細膩,毫無北方粗獷雄邁。
遠的不說,就說宋朝,自他們放棄北方后,北方徹底的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