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治河八策
<div class="tt-title">第037章 治河八策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黃河從上游帶來的大量泥沙不斷沖擊形成了華北平原,滋養了中華文明。
但是,黃河也是一條難以馴服的河流,大量的泥沙淤積導致河道不暢,最終引發無數次災難。
因此,歷朝歷代都會將治理黃河作為國家的大事,黃河治理影響到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因此有“黃河清,圣人出”的說法。
其實朱祁鎮自己也清楚,自南宋以來,黃河就實現了“奪淮入海”,對江淮地區的威脅也變得更加嚴重。
到了明清時期,由于黃河上游生態破壞嚴重,使得黃河的泛濫、改道的頻率加快,治理黃河的難度也隨之增加。
清朝初期,黃河泛濫問題越發嚴重。根據統計,順治年間,黃河大決口就有15次;康熙初年(1662—1677年),黃河決堤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7次。
即使到了后世,黃河防汛仍舊是國家的重點工作,直到新中國成立,舉全國之力在黃河中上游建立了小浪底、龍羊峽等水電站,這才從一定程度上馴服了這條洪水巨獸。
“周忱!”朱祁鎮扶著御案,屁股上火燒火燎讓他有些煩躁不安。
“臣在。”周忱顫聲道。
“你在河南踏勘數月,可想出了治河之策?”朱祁鎮語氣稍緩,問道。
周忱一聽,心中明了,皇帝剛才雷霆大怒,其實不是沖他發脾氣,而是在保護他,現在皇帝問他治河之策,正是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他在河南數月,沿著黃河干流上下千里,泥行相度,進行了實地考察,廣泛征集鄉紳、兵民、工匠、役夫的意見,心中已經初步治河措施。
“起來說話。”看著周忱滿身泥垢,面容蒼老,朱祁鎮心中不忍。
“謝皇上。”周忱站起身,穩了穩心神,緩緩開口道:“皇上,若想一勞永逸治理黃河,臣有十六個字。”
“哦?哪十六個字?!”朱祁鎮笑道。
“審其全局,首尾合治;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周忱道。
“皇上,前兩句是臣根據歷代治黃史料記載和實地踏勘總結而來,后兩句…臣斗膽,請一人上殿親自為陛下和諸位臣僚解惑。”周忱又道。
“是何人?”
“皇上,此人是臣在踏勘時認識的一個青年才俊,其出身河丁,世代居于黃河岸邊為朝廷修筑河堤。”周忱說罷,又跪了下去。
“皇上,臣敢擔保,若能重用此人,黃河必能大治!”
眾臣一聽,頓時炸開了鍋。
“這周大人莫非得了失心瘋了?居然敢用一個河丁去治理黃河?”
“我等飽讀詩書,也不敢夸下如此海口啊!他居然讓一個河丁來治理黃河簡直是異想天開。”
“就是,我看這周大人是黔驢技窮了,這才抬出一個河丁來搪塞皇上。”
……
朱祁鎮聽聞,也是一滯,他雖然心里有些不信,但還是覺得周忱為人踏實方正,想來所推薦之人定然不會差到哪里。
“好吧,叫這人進來。”朱祁鎮道。
不多時,侯寶帶著一個身穿粗布麻衣的瘦高年輕人,走了進來。
年輕人一進大殿,就撲通跪在了地上,咣咣咣就磕起了頭,且緊張說道:“草…民…潘季馴,叩見皇上萬歲爺。”
“你不要緊張,聽周忱說,你有治河之策?”朱祁鎮第一次聽這么個稱呼,笑著問道。
潘季馴側頭看了看周忱,見周忱正用鼓勵的目光看著他,于是便壯著膽子道:“回皇上萬歲爺,草民家從曾祖父開始就是黃河河丁,一直為朝廷修筑河堤,疏浚河道,草民也是從小跟著父親在黃河上干活,所以,所以草民對黃河熟悉的就像自家炕沿一樣。”
潘季馴的一句粗話,把惹得滿堂大笑,寶座之上的朱祁鎮也跟著笑了起來。
“既然你說對黃河非常熟悉,那就詳細說說,黃河該如何治理吧。”朱祁鎮笑道。
潘季馴想了想道:“回皇上萬歲爺,草民以為如果想要治理黃河,就應該先弄明白黃河為何久治而不得法!”
潘季馴的一句話,瞬間引起了朱祁鎮的興趣:“哦?仔細說來。”
而在場的許多大臣卻是對此嗤之以鼻,一個賤籍河丁,能入得皇宮,見得天子已是祖墳冒青煙了,居然還有膽子在我們這些學富五車的官老爺面前大言不慚的說什么弄明白黃河治理不好的原因,簡直豈有此理!
“是,草民以為原因有三,其一,黃河流經陜西山西,裹挾大量泥沙南下,致使河道累年增高,已成地上之河,所以治黃首在治沙。”
這個朱祁鎮倒是知道,后世上初中時就在地里課本上學過。
“其二,南宋使黃河奪淮入海,造成的問題就是淮河水系的壓力空前增大,一旦發生洪水,黃河和淮河之水紛紛涌入運河,將堤壩沖決,最終泛濫成災。”
“其三…”潘季馴說著,變得吞吞吐吐起來,似乎有些害怕。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你是不是想說,之所以黃河屢屢決堤,最大的問題就是人禍!!”朱祁鎮道。
“草民…草民…”潘季馴沒想到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