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福將
三日后,昌平縣郊外。
金色的麥田里,一身古銅色、赤裸上身的農夫們正揮舞著鐮刀,將一壟壟的小麥割下,又熟練的將麥子捆扎成一抱,他們的身后,跟著婦人和孩子,將遺落的麥穗或麥粒小心翼翼的撿拾起來。
“陛下,看來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啊。”一身普通善絲長衫的王佐對著一旁的朱祁鎮笑道。
良久,朱祁鎮彎腰撿起地上的一個麥穗,放在手心里使勁搓了搓,飽滿的麥粒便從麥殼里跳了出來,朱祁鎮對著手中的小麥吹了吹,麥殼飄落,手中只剩下金黃色的麥粒。
朱祁鎮數了數手中的麥粒,一共十三顆,心中暗道:“這個時代的小麥產量還是太低了,后世北方地區一個麥穗最少也有二三十粒,看來這麥種是關鍵。”
“王佐,戶部可有熟悉育種的?”朱祁鎮將麥粒交給一旁的侯寶,皺眉問道。
王佐想了想搖頭道:“陛下受罪,戶部沒有。”
朱祁鎮又轉頭道:“陳循,你是咱們大明的土地爺,你可認識?”
“回陛下,臣在河南山東時,確實碰到過幾個種田高手,陛下如有需要,臣讓人將他們請來。”陳循上前說道。
朱祁鎮擺了擺手,笑道:“這樣吧,你從今年進士及第的人中選幾個擅長農事的,去河南山東跟著這幾個農夫學習學習。”
“臣遵旨!”陳循想了想又道:“陛下,如今各省的大學中都開設了農科,可這些學子學的基本上都是書本上的東西,實際經驗不多,臣建議不如將這這些學子學習的時間改一下。”
“哦?如何改?”朱祁鎮來了興趣。
“臣建議,將這些學子在育種、春耕、秋收的時間派到當地,跟著百姓們一起勞作,如此不僅可以將他們所學內容幫助百姓們,還可以提高他們的種地經驗,一舉兩得。”
“恩,不錯!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好,好,陳循你這個建議非常好!”朱祁鎮拍手叫好。
接著,朱祁鎮對侯寶說道:“將陳循的建議整理好,發給越王,讓他照此執行!”
“奴婢遵旨!”
正說著,遠處的大道上馬蹄聲由遠及近,帶起滾滾煙塵。
為首的騎士雖然一身重甲裝備,卻絲毫不影響他飛身下馬。
“報!陛下,井副軍長讓小人來報,近衛軍已過玉田。”
朱祁鎮一笑道:“朕知道了,回去告訴井源,就說讓他們不必等候皇駕,兩日后朕在山海關和他們匯合。”
“是!”傳令兵一個軍禮,翻身上馬,絕塵而去。
朱祁鎮回身看了看一望無際的麥田,轉身上馬,揚鞭東指道:“走,去山海關!”
兩日后清晨,山海關內。
朱祁鎮起了個大早,登上了這座被后世稱為天下第一關的城樓,向東方眺望著正從海平面上冉冉升起的紅日。
“陛下,王天云回報,五大軍已進入廣寧衛,遼東總兵巫凱已為大軍安排好駐扎之所。”李隆道。
“這么快?”朱祁鎮面有驚訝。
李隆上前幾步笑道:“陛下,臣聽國防部的人說,大軍開拔前,王天云和蔡福兩位將軍私底下打了個賭。”
“說說。”
“王、蔡二位軍長賭哪路大軍率先攻入朝鮮國都,輸的一方給……給對方洗一個月襪子!”
朱祁鎮啞然,這個王天云,看著越來越穩重了,沒想到還是這么喜歡爭強好勝。不過軍人嘛,有些爭強好勝的心思是好事。
“告訴王天云,按照既定進軍方略,北路軍務必穩扎穩打,先掃清鴨綠江以西的朝鮮修建的各城堡,再行過江。朝鮮雖小,可畢竟也有十幾萬軍隊,不可為了爭功,就輕敵冒進!”朱祁鎮說道。
“臣這就傳令下去!”李隆剛走,侯寶胖胖的身子出現在了樓梯口。
“皇…皇爺,北海艦隊急報!”侯寶氣喘吁吁的說道。
朱祁鎮皺眉,接過密報,打開一看,咧著嘴笑了。
“哈哈哈,好個蔡福,還真是個福將!”朱祁鎮大笑道。
“敢問陛下,是何喜事?”于謙笑道。
“你自己看看吧。”朱祁鎮將奏報遞給了于謙。
于謙掃了幾眼后,撫須長嘆道:“沒想到小小東瀛,居然還有銀礦。”
“銀礦?!在哪里?”王佐一聽,眼睛瞬間瞪大,他這個戶部尚書這些日子可是不太好過,今年北方西部各省普遍干旱,尤其是甘肅陜西一帶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有下雨了,各地的報災求救文書讓他徹夜難眠。
南方呢,尤其最近一個月,浙江福建廣東三省突降暴雨,洪水泛濫,很多百姓流離失所,當地官府雖然極力賑災,甚至皇帝將湖廣軍倉的兩百萬石軍糧運了過去,可三省災民不下百萬,兩百萬石軍糧也只能救急。
賑災的大頭在災后,災后的重建需要的不僅僅是糧食,更需要天量的銀子扔進去,這幾年戶部倒是攢了些家底,可這些銀子對于災后所需不值一提。
所以王佐才這么激動,他一把從于謙手中奪過密報,看完后有些垂頭喪氣道:“相隔茫茫大海,又是東瀛的銀礦……”
朱祁鎮自然了解王佐內心所想,于是開口道:“是東瀛的不假,但是也是大明的。”
眾人一聽,心里哆嗦了一下,暗道難不成你還想出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