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養老制
“陛下心系天下萬民,實乃社稷之福,萬民之福。”王天賜真心的說道。
朱祁鎮擺擺手,說道:“比起太祖皇帝,朕還差的太遠了。”說著,他似有所感,望著岸邊的那些纖夫又說道:“西漢禮學家戴圣曾經說過: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朕每每讀到這句話時,深以為然,一個國家不管在有錢、軍事實力在強大,如果做不到幼有所依、老有所養,那就是對百姓的不負責,這樣的盛世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
“天賜,你是在地方上待過的,你應該清楚百姓的艱難,偌大的大明朝,朕可能做不到每一個人都不挨餓,不受凍,可朕希望朕在位的這些年里,能為百姓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至少在朕死后,老百姓們能說一句明興皇帝是個好皇帝朕就滿足了。”
皇帝的話讓王天賜即震驚又感同身受,這些年他在家鄉沂州府行醫問藥,見過了太多太多鰥寡老人悲慘的晚年生活,還有那些孤兒,自小父母雙亡,或被賣于地主官宦之家為奴為婢,一輩子不見天日,或被餓死……
“陛下,臣定當竭盡全力!”王天賜鄭重的跪下,大聲道。
“回京之后,你就著手成立大明醫療保障司,你為首任司長,日后全國醫校、醫生、義藥局、養老院統歸醫療保障司管轄。”朱祁鎮道。
“臣,遵旨。”
養老院其實并不是現代社會進步的產物,《明實錄太祖實錄》、《大明會典》中記載,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詔:“詔民年七十之上者,許一丁侍養,與免雜泛差役。”
這條人性化的政策,朱元璋是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的,他了解農耕時代絕大多數人吃穿用度全靠田地上的收成,家里有70歲以上老人者,國家免除家中一人的差役,便可以讓百姓有更多精力從事勞作,如此就可以多賺一點財物去奉養自己年老的父母。
這條政策是朱元璋實現構建老有所依的福利社會的開端,在朱元璋的設想中,他知道光靠子女種田來撫養老人效果并不好,因為如果某年收成不好,那全家人都會跟著餓肚子。
于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九年又下令:“今特命有司存問于高年,恤鰥寡孤獨者必得其所,篤廢殘疾者收入孤老,歲給所用,使得終天年。”(《明實錄太祖實錄》)
在這條新頒布的政策中,朱元璋增加了兩條新的養老措施,第一條是定期給老人發放米、糧、絲綢、棉絮這些生活物資,第二條是修建養老院,由朝廷出資照顧那些沒有子女照顧的老人。
這些政策從明初一直貫徹到明末,雖然后期因為天災人禍以及北方野豬皮的入侵讓這些政策已經形同虛設,更有甚者利用手中權力官商勾結騙去朝廷撥給各地的款項,但是這確實是封建社會中的一大進步,為朱元璋點贊。
朱祁鎮看了看波濤滾滾的長江,望著南京的方向陷入沉思。
……
畫面轉回蘭州(明稱為蘭縣,本文為了讀起來方便,以下皆稱為蘭州)。
夕陽如血,戰旗獵獵。
一場攻防戰結束后,隨著韃子又一次敗退,城墻上的身穿紅色甲胄的明軍發出陣陣吶喊聲。
城墻下,黃色的沙土地上鋪滿了橫七豎八的尸體,尤以城墻根下的尸體最多,有韃子的,也有明軍的。斑駁的城墻上到處都是鮮血,碎肉和刀槍留下的痕跡。
未死者的哀嚎聲、瀕死戰馬的悲鳴聲,夾雜著令人作嘔的血腥味的寒風,以及城墻上不斷拋下的尸體,讓兀良哈的主將烏什哈有些惱怒。
連續幾日的攻城,他的前鋒兩萬大軍已經傷亡殆盡,剩下的三萬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士氣低落。
“該死的明狗!”烏什哈騎在戰馬上,看著明軍不斷將登上城頭戰死的蒙古勇士隨意的扔下城墻,還有城墻上時不時傳來明軍肆意的笑罵聲,這他感到非常的憤怒。
“哈格,韃靼那邊怎么說?”烏什哈撥馬回身問道。
“將軍,那日勒將軍讓我們繼續猛攻,他說明軍現在已經是強弩之末,只要我們繼續進攻,明日一定能破城。”哈格低著頭說道。
“放屁,他那日嘞只會讓我們兀良哈的兒郎去送死,他們有十二萬大軍,卻只會在我們側翼虛張聲勢!他不配做黃金家族的后人!懦夫,膽小鬼!”
“大將軍,如今天色已晚,不如我們先回營地吧。”
烏什哈又回頭看了看對面高大的蘭州城墻,狠狠的猛抽了一下馬鞭,往營地而去。
剛進營寨,就看見了中軍大帳前一個熟悉的身影正焦急的來回踱著步。
“哈喇,我的弟弟,你怎么會到這里?”烏什哈跳下戰馬,給了哈喇一個擁抱。
“大哥,你怎么才回來。”哈喇急道。
“出什么事了?”烏什哈見一向沉穩的弟弟臉色不對,問道。
“大哥,明軍十萬大軍正在攻打咱們的兀良哈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烏什哈一聽,心中大驚,暗道自己擔心的事情終于還是發生了。
本來他就不同意父親和韃靼結盟去攻打瓦剌,因為明軍已經恢復了大寧都司,雖然他們還未完全掌控大寧都司,可他們就像躲在暗處時時窺測羊群的狼,說不準什么時候就會趁你不備咬你一口。
可惜自己的父親烏倫被韃靼許諾的利益蒙住了雙眼,完全聽不進自己的建議。
“大哥,撤軍回援吧。”哈喇拉著烏什哈的胳膊道。
“撤軍?”烏什哈一時猶豫了,現在撤軍,等于告訴對面的明軍他們不行了,再說他們這一撤,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