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搜尋寶冊2.0版本
與此同時,在大明京師,朱由校也在為日后平定江南東林士紳集團做準備,在北直隸效仿太祖年間,大力興辦社學。
規定凡民間子弟年滿八歲,必須送入學堂讀書,學制五年。
就讀期間,朝廷對其家庭給予稅負減免等政策優惠。
若父母不送孩子入學,朝廷將予以追究,輕則罰款,重則罰款并施以杖責。
而孩子們在學堂求學期間,筆墨紙硯等學習用品全部由朝廷負責提供,表現優異者,朝廷還會給予嘉獎。
此令一出,整個北直隸人心振奮。
要知道,太祖年間廣泛興辦社學,使得百姓讀書識字率大幅提高,朝堂官員中平民出身者近乎占了半數。
讀書識字科舉為官,不再只是士紳權貴的特權,也成為普通百姓向上晉升的渠道。
然而,歷經兩百多年,讀書識字如今已成為士紳權貴階層的專屬,寒門子弟求學之路無比艱難,尤其是北方學子。
這也致使朝堂之上,南方士紳出身的官員日益增多,北方士紳出身的官員逐漸減少,寒門子弟更是越來越少。
如今朝廷重新推行社學,并給予諸多政策扶持,無疑給底層百姓帶來了希望。
一時間,朱由校人氣高漲,百姓紛紛贊譽他為“圣人天子”。
至于興建學堂一事,由工部尚書徐光啟與五軍都督府中軍右都督定遠侯鄧文明全程負責。
之后,朱由校在御書房召集內閣、八部、五軍都督府等一眾重臣,共同商議如何說服戶部尚書郭允厚出資。
原因很簡單,想從郭允厚手中掏出銀子,實在是困難重重,更何況是興辦社學這樣的大工程。
朱由校原本準備了諸多說辭,可還沒等他開口,郭允厚便拍著胸膛表示,這筆銀子戶部出了,絕對全力支持。
這讓朱由校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心想這郭老摳該不是最近吃錯藥了,怎么變得如此大方?
看著朱由校滿臉狐疑的表情,郭允厚笑著解釋道:“陛下,若是別的事情花錢,老臣確實要再三斟酌衡量。
但如今推行社學這般大事,老臣理當全力支持。
如今天下學子,南方士紳子弟占了七成,北方僅占三成,早已打破了太祖年間定下的南六北四的平衡。
更何況,如今的學子大多出身官紳世家,寒門子弟少之又少,這使得朝堂之上大部分官員皆為士紳出身,寒門出身的官員寥寥無幾。
這些官員只顧勾心斗角,謀取自身利益,將天下百姓的生死置之不顧。
如今朝廷重新推行社學,這無疑是撬動了士紳根基的一塊磚。
只要這塊磚被撬動,士紳的根基便不再穩固。
接下來,朝廷一鼓作氣,只需十數年時間,便可徹底瓦解士紳的根基。”
聽到郭允厚這番回答,朱由校內心一陣自責,意識到自己小瞧了郭允厚。
沒想到郭允厚竟有如此胸懷與格局,隨后對郭允厚大加稱贊。
與此同時,北直隸修建學堂、興辦社學的工程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
《天啟時報》對此更是大書特書,眾多寒門出身的學子也因此重新燃起了希望。
朝堂上一眾保皇黨官員紛紛上奏折子,表示全力支持興辦社學一事。
就連北直隸巡撫劉宗周、順天府尹黃道周、天津巡撫朱童蒙也一同上折子。
希望朱由校在興辦社學時,除了給孩子們提供啟蒙書籍外,還能增添一些其他書籍,不要僅僅局限于儒家的四書五經。
朱由校深以為然,隨即命內閣為社學重新制定教學書籍。
皇家科技院院長王征與一眾科技院成員也上奏表示支持,其中不少人拿出自己的著作,希望能教授給孩子們。
內閣經過一番仔細考量,還真從這些著作中挑選了不少,納入社學規定課程之中。
并且,朱由校傳旨給正在南方辦案的鄒元標和官應震,讓他們在返京時,從南方挑選一些新興學說的學子前往社學任職,期望能給百姓和朝堂帶來新氣象。
作為帝王,朱由校深知儒家思想雖能穩固皇權、但同時也對大明皇權構成嚴重威脅。
兩百多年來,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就連南方新興學說都遭到儒家學子的打壓,這并非朱由校所愿意看到的。
在他心中,大明應海納百川、百花齊放,而非獨尊儒家。
與此同時,戶部尚書郭允厚在調撥出兩百萬兩銀子后,心疼得差點暈過去。
但他又想到“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既然已經答應,這銀子說什么也得掏。
不過,郭允厚哪肯做無本的買賣,于是挑燈夜戰,連夜譜寫了《搜尋寶冊》的2.0版本。
寫完后,他派人通過錦衣衛的渠道,快馬加鞭送給正在南方辦案的田爾耕,希望田爾耕此次在南方抄家所得銀兩能夠達到自己的預期。
而在南方辦案的鄒元標和官應震收到朱由校的圣旨后,二人神情激動。
他們明白,皇上終于要對士紳集團動手了,雖說興辦社學只是第一步,但這表明了一種態度。
小主,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