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請陛下啟用遼人
“也正是這些漁民的宣傳,一傳十,十傳百,才讓今年移民的計劃,輕松了許多。”
“相比遷移其他地方,南方各地百姓,更愿意遷移到齊地。”
“百姓總覺得,被遼王治理的地方,肯定比其他人治理的地方好。”
胡庸說的全是事實。
也是民間的風向。
以往遼地的影響,僅僅在北方。
因為北方太差太差了。
北方人也想去南方,可南方人滿為患,就算到了南方,也多被當地人排擠。
寄人籬下的感覺,相當的痛苦。
可去遼地,就絲毫沒有這種感覺。
遼地是個包容開放的地方。
只要遵從遼人的規矩,聽遼王的話,愿意為遼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遼人就不會排擠他們。
甚至給他們在故鄉都得不到的尊重。
這樣的地方。
簡直如同桃源一般。
誰不愿意去。
而隨著沿海漁民,從危險無比的小漁船,換成了包鐵的大戰艦。
雖說不太讓打魚了。
可偶爾抽空撈上那么一網,一網撈的比他們打幾年的魚都多!
遼地那用機器編織的大漁網,可比他們在家里用手編織的小魚網,不知道強了多少倍。
再加上乘船方便,每到固定的日期,可允許他歸鄉十天。
這些漁民轉化成的遼軍水手,免不了拿著薪水采購的大量物資,去補貼同鄉的親族。
那些遼地產的豐沛物資。
可做不了半點的假!
大慶沿海的百姓,如今可都以能上遼人的艦船為榮。
收入高,待遇好。
而且以往海面上那無盡的風險,在遼地的大艦船上簡直不值一提。
更關鍵的。
是給遼王辦事兒,不次于給朝廷當差了,足夠的有面!
風評之下。
大慶各地百姓,自對遼地無比向往。
“遼地能有今日,定是遼王殿下治理之功,然也不乏遼地有高潔之輩,輔佐遼王殿下有了如今的局面。”
“遼地的官吏,普遍務實、親民、不貪。”
“除了過于年輕外,有些時候容易沖動行事兒之外,其他方面皆可圈可點。”
慶皇聽此。
也不免聽得心里癢癢。
老六管理下屬的能力。
慶皇都羨慕。
當然。
主要原因。
還是慶皇事兒多,無法兼顧,難以親自培養那么多的人才。
跟慶皇身邊呆得久的老勛貴們,能力照樣不差。
家里的后輩,剔除掉一小部分混賬外,其他的也都很出色。
只是憑借著這點人,治理這么大的國家。
是遠遠不夠的。
老六下面的遼人,很多地方的確挺合慶皇心思的。
最關鍵的。
是遼人普遍擁有理想,不貪!
即便再苦再累,也能忍受。
這可能跟常年身居苦寒之地有關。
“前兩者朕準許。”
“至于遼地官吏,朕再想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