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新的階段(四)
在工廠里轉了一圈,阮響又同工人說話。
“不累!”工人一被問,立刻激動得喊道,“這怎么叫累?饃饃給吃飽,隔幾天還有肉吃,這叫累,以前叫啥?我活到這么大,沒過過這樣的好日子!”
阮響問道:“掃盲班還在上嗎?”
工人驕傲道:“上著哩!馬上就結業了。”
“好事。”阮響臉上露出笑容來,“繼續讀,好好學,要是能學會修理蒸汽機,就把你調到技術組去。”
技術組在廠子里是人人艷羨的存在,工資高,還不用整天忙。
平日里就是檢修蒸汽機,也得看著工人們造新的蒸汽機。
住的也和他們不同,技術組的人住的都是獨棟的屋子,一人一個房間。
不像他們,住的是平房,一個屋子能住八個人。
技術組的人最多三四個共用一個茅廁,他們則是一樓的人用同一個公共廁所。
工人們以前都是農人,都不覺得自己應當讀書,讀書這事對他們來說沒有好處。
又不能去考科舉。
但看著技術組的待遇,他們才發現,原來讀書真有好處。
現在工廠里的人都鉚足了勁的讀,讀完掃盲班還繼續讀的也不在少數。
阮響問:“你們覺得廠子里還差點什么?”
工人想了想:“還是差人,蒸汽機又造了三個,可人不夠,沒人看著就不行,只能先擱那放著,要是人夠了能用上,咱每天出貨得多不少呢!”
“我不是問這個,是問你們需要什么?”阮響。
工人茫然的看著阮響:“阮姐,夠了!再多就折壽了!”
工人們都還記得曾經過得苦日子,還沒有從苦日子的折磨里完全抽身出來,他們如今想要的不是更多好處,而是安穩日子。
能吃飽飯,不怕被趕走,不怕被打死的安穩日子。
廠子雖然封閉,干活雖然累,但每隔六天休息一日,他們能拿著工資買些好東西回村子,靠自己就能養活一家老小。
尤其是女工,男人不進工廠,還能去礦山或者回去種地。
但女人們倘若不做女工,去紡織廠掙得錢,絕比不上在工廠的收入,去種地也干不過男人,比男人們少幾畝的收入,想養家糊口實在太難,于是格外珍惜廠子里的活。
廠子里倒也不是沒出過事,就阮響知道的,男女之間勾搭的事也不在少數。
這也是許多人的生存智慧,男人們想要有個女人,平日里搭伙過日子,有個人噓寒問暖,幫著洗洗衣裳,女人們則是想省更多錢,在廠子里的支出有男人出,自己的工資攢下來,回去拿給父母孩子花。
剛開始趙宜睜只眼閉只眼,男男女女湊在一起,想不出事也難。
結果最后男人們爭風吃醋,最后大打出手,搞得廠子烏煙瘴氣,趙宜才狠狠打了一波。
把鬧事的兩個男人都送去了礦山,白干三個月的活,回來只能去種地。
惹得兩個男人爭風吃醋的女人則是送回了村里,以后廠子永不錄用,只能去種地或是去紡織廠。
剩下的人立刻就老實了,也沒人敢動手動腳了。
后來阮響到工廠里開了次會,總算把男女之間的那點事給壓下去了。
實在是工人們的道德感不高——其中不少男女,都是原本有家庭的,他們的妻子丈夫也不管。
都是搭伙過日子,妻子覺得丈夫只要把錢帶回家就行,丈夫也覺得,妻子能多帶點錢回家,好事!
反正彼此之間孩子也有了,只要不再往家里領個人回來吃白飯,別的都不是問題。
就算妻子在外頭有了孩子,孩子養大了也是勞動力,只要把家里的財產都留給前頭的就行。
阮響知道后都覺得頭疼。
于是就把道德教育也提上了日程。
這倒也不怪工人們,這就是他們以前的生存智慧,感情婚姻,都可以是他們利用的工具。
道德禮儀,都是世家貴族們才有的奢侈品。
但為了廠子和村子的穩定,道德是必不可少的,否則人人都活得沒有顧忌,那也就不用發展了。
每天光是感情官司就不會少。
“你去跟趙宜說一聲。”阮響問完工人,讓對方回崗位一樣,又對馬二說,“廠子外頭建個活動室,平時休息的時候他們也能過去活動活動。”
馬二應了一聲,立刻去了。
男人問道:“阮姐,你這是在擔心什么?”
阮響轉過頭,環顧一圈工廠:“這地方還是太小,人待久了就會難受,他們自己察覺不到,但戾氣會上漲,腦子就不清醒了。”
男人不太懂,但他說:“這就是高壓環境?”
阮響點頭:“對,工人們受了影響,干活效率就會降低,得叫他們有歸屬感。”
“還是得多點活動,消耗他們的精力,讓他們能放松。”阮響看向男人,“行了,今晚就在這兒休息,明天一早咱們再去礦山。”
男人忍不住說:“阮姐,何必這樣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