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人地皆存
“這個東西的原理很簡單,如果認真琢磨,并不難復刻。”
祝卿安看著面前的肖家兩兄弟,他們兩人就算是此刻隨著肖老頭離開后,肖家莊中正真主事的人了。
兩兄弟看著祝卿安手中的器皿,這是東家最新改進的版本,這個改進也很簡單,就是利用塞子將上方的洞口給徹底封住了。
同時利用二次蒸餾的方式將酒液的濃度盡可能的提高,因為不用考慮到飲用的緣故,蒸餾獲得的酒精的純度可以很高。
這樣的器皿就不用每年都用新酒進行標定了,只要正確保存,那么就可以作為一種極其有用的工具來控制發(fā)酵階段的溫度。
此刻肖家莊中那幾個原本最為頑固,認為這樣一個昂貴又怪異的花瓶沒有什么用的老師傅,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認可了這物件的作用。
原本發(fā)酵時對溫度的把控需要老師傅的言傳身教,而此刻這些東西雖然依然需要配合一些經(jīng)驗,但是這份經(jīng)驗在有形的刻度下也變得準確且易懂了不止一成。
“聽東家的。”
肖興咬了咬牙,他自小就在肖家莊這個大號的酒坊之中長大,當然知道這物件意味著什么。
“嗯,我,還有我的事情嗎,我肯定是支持東家的。”
肖老頭的長子名叫肖慧,聽起來有些像是女娃的名字。
想必當年肖老頭大概是期望家里面可以出一個聰慧之人,或許當年還期望過家里面有人可以讀個書。
只是肖慧顯然是直接擊碎了肖老頭的全部期望。
男人長相憨厚老實,小眼睛,厚眉毛,國字臉,大獅鼻,加上臉上一直帶著的憨憨笑容,以及那微微隆起的肚皮,整個人看起來就好似話本中的一尊笑彌勒一樣。
“這物件是東家您做出來的,您實際上沒必要和我們講這些。”
肖興在哥哥之后又補充了一句,事實也是這樣,只是面對這樣一個可以傳家的物件,誰又能真正保持一顆平常心呢?
“肖家莊對清泉酒坊也有股份,話說開了才好少些間隙。
煉制這器皿的匠人我認識,你們找?guī)讉€機靈的孩子,我將他們送過去,能學多少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肖家莊中第一批前往其它兩個酒莊的人已經(jīng)開始了梅子酒和燒酒的釀制,祝卿安在看著對方站穩(wěn)了腳跟,并且逐漸走向正軌之后就返回了肖家莊。
那兩個酒坊都不算小,清泉酒坊的梅子酒和燒酒做大的趨勢已經(jīng)是不可阻擋的了,這兩家酒坊在背后東家的盡力推動之下,并沒有太多的抵觸情緒。
于他們而言,這實際上更像是白撿了一份上好的傳承。
那股份被分潤了一份出去,看似少賺了一些錢財,但若是可以拿下清泉酒坊那梅子酒和燒酒的釀制方法,自然可以從中獲利更多。
天佑十五年對馮翊的酒鬼們絕對是一個好年份,清泉的雕花,百川酒坊的梅子酒都讓他們大飽口福。
只是可惜剩下那家酒坊的燒酒無法如同梅子酒一樣,只需一年窖藏就上架,還需要靜待三年窖藏之后才可大放光芒。
只是隨著錢亨開始發(fā)力,大量的優(yōu)質(zhì)酒液被他在酒坊之中就搬上了車子,運送向了其它地方。
隨著將這幾家酒坊里面的發(fā)酵流程依照著各家的窖藏情況和水質(zhì)進行調(diào)整后,祝卿安也暫時閑了下來。
酒坊之中匠人們即使是使用了琉璃器皿,也依然有一定的小失誤,這些小失誤是無法避免的,但即使有些小失誤,酒液的品質(zhì)也高了外面好幾成。
隨著手中有了空余的時間《醫(yī)理全釋》終于完成了最后的修訂。
祝卿安和筆童在再一次的整體翻看,并朗誦了一遍后,終于確定這就是他們目前可以達到的極限了。
“你準備如何將它給傳播出去?”
筆童看著面前厚厚的幾十本書就感覺腦瓜子疼,這套書涵蓋了從理論到實踐案例,同時還有自藥材采集到藥材炮制的全套流程,在體格上自然不可能小。
好在祝卿安有大量的實踐經(jīng)驗,在這套主打大而全的圖書之上,還另外總結(jié)精煉出來了一套簡化版,它僅僅包括常見病灶的處理方法,還有一本用于啟蒙的版本。
這東西當然是好東西,對比已經(jīng)幾百年沒有什么改動,甚至于在一次次謄錄之中出現(xiàn)了不同版本的《醫(yī)理》,這套書簡直就是福音。
當年主持編寫《醫(yī)理》的人大概也有千言萬語想要寫入書中。
但是一來當年的造紙術并未如同如今這般發(fā)達,二來當年給他們的時間太少,他們又多少帶著一些各家學派的矜持,最終在妥協(xié)之中達成了那樣的一份著作。
此刻時過境遷,許多藥材的藥效已然不同往日,《醫(yī)理》便出現(xiàn)了許多的謬誤之處。
不過它畢竟是當年合各家所長之物,多年來在官方層面沒有任何改變動力的情況下,大家也就只能繼續(xù)湊合著用了。
祝卿安和當年那些人相比有兩個優(yōu)勢,一是他當年廣招門徒,當時天下醫(yī)學匯于一處,菖蒲雖然在當年未出一州之地,但是卻見過了世上眾多流派學說。
相比較當年只有幾十名醫(yī)者的隊伍,他天然在見識上要廣闊不少。
第二則是他只有一個人,自然是以他的理解為綱進行講述,雖然這樣少了幾家學說相互借鑒的開明,但也多了一份邏輯上的自洽和完整。
再者因為祝卿安是以《醫(yī)理》作為底子進行的編著,對于全天下絕大部分學《醫(yī)理》的大夫來說,并不需要將自己的知識推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