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實業為先(求追讀)
第57章 實業為先(求追讀)
“真的?東哥。”林浩宇與趙立明差點要撲在楊文東身上了。
楊文東點點頭,說:“當然,賺錢不就是為了生活更好嗎?,我們現在賺到錢了,不花在家人身上,還能干嗎?”
“好,那我現在立刻回去寮房,告訴我阿爸阿媽。”林浩宇連忙說道,可突然又看到桌上的粘蠅板,頓時人都有點卡頓住了。
楊文東擺擺手,說:“沒事,這個事晚一天沒什么影響,都去吧。”
趙立明也立刻站起來,說:“好,我也立刻回去。”
“嗯。”楊文東點點頭,又對蘇依依說:“依依,我們下午去附近找房子,大家都搬到正常的房子里。”
穿越快到半年了,此刻他的工廠各種事情也都進入正軌,這也終于讓他也放下心來,可以安心的讓自己家人們住進磚房。
趙立明與林浩宇都走后,楊文東帶著蘇依依,前往附近的住宅區。
路上,蘇依依說:“東哥,后面我們也能過上香港有錢人的生活了嗎?”
楊文東笑了笑,說:“以后可以,但現在還差遠了,只能說,我們即將過上香港人正常偏上的生活了。”
在現在的香港,能夠住進磚房,哪怕是租的,再有電有自來水,還不是很缺錢的話,就已經超過大部分人了。
50年代的香港,兩極分化特別嚴重,英國鬼佬、一些從內地遷過來的有錢人,是社會財富的主流,極少群體掌握大量的財富。
像楊文東這樣創業成功的,也有,但數量極少,且其中大部分,本身也就是有錢人,比如包玉岡,從內地帶來了十幾萬美元的財富。
相比于這個時代的企業家、資本家,說李嘉成是白手起家還真不為過,因為人類歷史上,真正從一窮二白白手起家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蘇依依點點頭,說:“能這樣我就真的很滿足了。
而且,你發達了之后,還照顧寮屋的人呢,還有就是立明與浩宇了。”
楊文東笑說:“立明與浩宇是兄弟,小時候我們一起背靠背跟別人打架,現在這點算什么。
寮屋那些人,我也會盡量給他們正式工作的,不過目前來看,我能提供的工作崗位,就是杯水車薪了。”
“沒事,這才半年,說不定幾年后,東哥你就會與那個李~”蘇依依皺眉說:“上次你說的那個做塑膠花的。”
楊文東補充說:“李嘉成。”
“對。”蘇依依說:“上次看到一份報紙,說他是香港的塑膠花大王了,手下員工有7000人,在北角那邊,有兩棟工業大廈,天天在生產塑膠花,真是厲害。”
“是厲害,我也希望早一點,我的工廠,能有7000人。”楊文東點點頭說道。
香港工業在50年代的巔峰,真的就屬李嘉成了,靠著一款塑膠花,帶動香港接近千分之三的人直接就業,年利潤高達數百萬港元。
這也是李嘉成未來成功的根基所在。
可惜,他慧眼太強,看出香港制造業遠比不上地產行業有錢景,于是后來就將全部精力放到地產上了。
蘇依依笑說:“有7000人的工廠,我都不敢想,阿媽炒菜估計都得忙瘋掉了。”
“伱聽說過皇帝的金鋤頭嗎?”楊文東笑了笑,問。
蘇依依搖搖頭,說:“沒聽過。”
楊文東說:“古時候一些農民,好奇皇帝用什么種地,都猜測用金子做的鋤頭,你覺得對不對?”
“不對吧?皇帝還需要種地?”蘇依依反問。
楊文東點點頭,說:“對啊,你剛剛不也一樣,我們都有7000人的工廠了,還會讓你阿媽來做菜?”
“是啊,我有點傻了。”蘇依依有些小尷尬的說道。
“不過,我會努力的,我想在未來,讓比7000更多的人,來我的工廠。”楊文東隨后又說道。
雖然他也知道香港地產業的未來比實業強,他未來也必然會進入地產行業。
不過,工廠實業方面他也不會放棄,甚至在未來十年內還是他的主流發展方向。
不說什么專業分析,只看數據,就說香港未來的地產業,崛起也是在70年代了,華資崛起更是在80年代。
這里面的原因很多很復雜,可市場的選擇,說明地產行業在60年代或許有收益,但還是比不過各種實業的。
整個60年代乃至70年代初,香港最知名的華人群體,都是各種“實業大王”、或者航運巨頭。
因此,實業為先,還是他給自己定的發展方向。
如今楊文東也算有點錢,租房不是問題,但要找到幾個空房在一起的,還是比較難的。
詢問一番后才知道,自今年開始,來香港的人更多了,導致租房價格上漲,空房也少了,甚至房價也都開始漲了。
楊文東也大概知道,香港新一波的房地產牛市,即將開始了,雖然,對比七八十年代,也只是一頭小牛。
當天下午,二人沒找到合適的房子。隨后兩天,又去問了不少家,最終,楊文東決定直接租了兩間靠在一起的民房,算是小獨棟別墅了。
隨后,趙立明及林浩宇的家人,也就搬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