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院士提名也得搶著來?
第960章 院士提名也得搶著來?
就在常浩南專心變分水平集方法的這段時間里,華夏的科研圈子里發生了一件大事。
2001年度的新晉院士名單,正式出爐了。
這是華夏第一次系統性、規范性地將兩院的院士增選流程進行同步。
當然,考慮到華夏工程院1993年才成立,到現在都沒有十個年頭,因此為了補齊名額,每年的增選數量都要略高于隔壁。
例如今年,就是科學院56人、工程院81人。
137位新院士,看起來似乎挺多,但打散分攤到全國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里面之后……
那確實是少得可憐。
要知道,即便在本次增選結束后,兩院院士的總數仍然分別只有653人和616人。
這里面還有不少是早已退出科研一線,只作為標桿和豐碑存在的人物。
因此,哪所學校哪個單位要是能混出個院士來,那不光是面子上能增光添彩,里子上也能實打實地做到逆天改命。
而相對應地,如果沒有院士,或者長期增選不出新院士,乃至于院士傳承失敗,名額不增反降,那難免在同行面前要矮人一頭。
而航空動力集團,目前就處在這么個情況之下。
偌大一個央企,正編檔案里竟然連一個院士都沒有。
其實照理來說,劉振響作為624所的前所長,應該算是航空動力集團的人。
然而在SB101高空臺落成之后,由于某個人的關系,他把自己的組織關系轉回到京航大學,當教授去了。
那時候還是航空工業總公司時期,雖然624所層面肯定是不太愿意,但是對于高層領導來說,考慮到劉振響本人的意愿,以及整個航空工業系統當中其實并不缺院士,最后還是把人給放了。
結果這一放不要緊,過了幾年兩邊分家,航空動力集團直接就傻了眼——
過去總公司的院士全是航空工業那邊的,自己愣是一個都沒攤上。
而這功夫劉振響連博士都快帶出第一批來了,再想把人家的檔案調回到624所……
玩呢?
根本不現實。
當然,世紀初這會兒,雙聘,乃至多聘院士(也就是一個院士同時在幾個單位掛正式職位)的情況并不罕見。
但航空動力集團可丟不起這個人。
寧肯沒有。
其實從這個角度看,倒是常浩南自己給自己的新東家挖了個坑。
但無論如何,問題總是要解決。
那就只剩下增選一條路了。
結果么……
99年那次自不必說,總公司剛成立沒多久,組織情況才剛剛穩定下來,甚至連提名都沒提。
而今年,雖然閻忠誠和江和甫兩個人入圍了候選人名單,但還是沒能走到最后。
這里面的原因,當然比較復雜。
一方面,但凡是圈子,就不可能沒有人情世故。
客觀上,大院士生小院士的情況確實存在。
原本沒有院士的單位會比較吃虧。
另一方面,航空動力集團的情況也確實有點尷尬。
成立時間太短了。
華夏的航發水平確實在近些年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之前的成績畢竟都是總公司時期積累的。
新集團成立之后,確實還沒有個完全塵埃落定、影響力又足夠大的型號。
總不能用渦噴6D去評選吧?
至于常浩南證明龐加萊猜想……
抱歉,那個成果是以京航大學作為單位發表的。
而對方這次之所以沒提名常浩南,顯然是準備等明年國際數學家大會把該頒的獎都頒過之后,到2003年再提名。
到時候常浩南資歷有了、榮譽夠硬、年紀也不是小的特別離譜,100%可以保證沖擊成功。
本來,這幾乎就是明牌,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地等著。
然而對于航空動力集團來說,情況就比較尷尬。
如果他們的第一個院士,竟然是被別人提名的……
那這不說丟臉吧,至少光榮的程度是差了點。
也容易讓下面人寒心。
所以,無論如何得做點什么。
而林左明,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找上了總經理朱霖育。
“朱總,如果繼續這樣按部就班下去,我估計恐怕6-8年以內,我們集團都沒辦法成功提名出一個院士來。”
辦公室里沒有外人,因此前者也沒說什么場面話,而是直接開門見山:
“所以我認為,下一次,也就是03年增選,我們需要把浩南同志作為候選人推薦上去。”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