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一門新的學科
第742章 一門新的學科
經過一番親切友好的交流之后,唐林天最終同意盡快調整基礎課的課時數以及考核方式,而常浩南也承諾每年會允許兩名大四學生通過他的課題組,參與到公開的實際項目當中。
而被納入到這一培養方式中的學生在畢業時,除了正常的學位證和畢業證以外,還會多得到一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參與證明。
算是雙方都得到了一個滿意的結果。
“既然事情談完了,我也就不多叨擾了。”
在得到常浩南的保證之后,唐林天把已經喝空了的杯子放下,站起身來準備離開。
作為東道主的前者自然不可能讓對方一個人走,也迅速起身相送。
坐電梯下樓的時候,或許是為了避免冷場,唐林天隨口詢問道:
“常教授,不知道火炬實驗室成立以后,你打算最先選擇什么研究方向?”
“嗯……兩個層面吧。”
常浩南認真地思索了片刻,直到電梯到達一樓,二人走出去之后才回答道:
“實驗室整體,畢竟是剛剛成立,恐怕做不了什么特別高難度的課題,所以我準備先從航空系統找幾個不太棘手的項目練練手,也順便增進一下課題組成員之間的了解。”
“至于我本人的話,下一步準備把精力放在材料學上面;當然,還有上午答辯時候說的,研究慣性流形在耗散偏微分方程,其中自然也包括N-S方程中的應用,不過后面這個屬于數學理論層面的研究,更依賴靈感,所以很難有個確定的時間表。”
“材料學?咱們學校在這方面的研究基礎可是不多……”
唐林天并非理學出身,對于前沿數學理論的了解不多,因此果斷放棄了深究后面的半句話。
“嗯,這我當然知道。”
常浩南點了點頭:
“所以,我準備進入的是一個新的方向,將數值方法與材料學研究相結合。”
看著唐林天略顯疑惑的眼神,他只好進一步給出解釋: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物理建模與數值計算方法,對材料的特征、結構、組分包括加工工藝進行定向分析和計算。”
“相比傳統材料學接近煉丹的研究方式,我的設想一旦實現,在可預測性和規律性方面會存在明顯的優勢。”
“那豈不是說,材料學領域未來也有可能像我們搞航空器設計一樣,由用戶給定一系列性能參數,然后進行針對性設計,最后給出定制化的工藝和加工方案?”
在工程方面,唐林天舉一反三的能力還是相當強的。
況且他本來就是計算流體力學出身,自然很容易類比到自己的研究領域。
“是這樣,只不過模擬的對象不同。”
常浩南笑了笑:
“嗯,材料學主要關注的是微觀層面上的粒子關系或者宏觀層面上的多場復合關系,對于計算能力和算法設計的需求跟計算流體力學不完全一樣。”
唐林天也知道自己在科研這塊基本就算走到頂了,否則也不會往專職行政的路子上去轉,因此很有自知之明地沒有深入討論技術細節,而是話鋒一轉:
“這……應該算是個新學科?至少我過去從來沒聽說過。”
“其實這個研究方向很早就存在了,不說別人,我自己在前年的時候,完成過一個特殊鋼相關的開發課題,就是用了剛剛說的那種辦法。”
常浩南所說的,就是之前給三大軸承集團設計軸承鋼配方和工藝的那次。
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間接導致了以NSK和NTN集團為代表的一大批日本品牌在歐洲市場集中滑坡。
一大波鯨(鯊)落(掉)也盤活了不少來自華夏、韓國、東歐乃至東南亞地區的企業。
看著旁邊已經有點呆住的唐林天,常浩南停頓片刻,讓對方稍微緩了緩之后才繼續道:
“包括最近給重型模鍛壓機做生產驗收的過程中,我也嘗試利用數值方法指導了鈦鋁合金鍛造工藝的研發,從結果上看,大概提高了40%左右的綜合效率。”
“不過,截至目前,有關這個方面的研究確實都還比較零散,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科,如果讓我來說的話,或許可以稱為‘計算材料學’。”
跟二十多年后人均跑到材料學期刊灌水的情況不同,在90年代末這會,材料學不能算是個顯學,而且還是華夏國內相對比較薄弱的部分。
但也正因為如此,投入產出比才會更加好看——
為了彌補材料領域的不足,技術人員往往會被迫在設計優化等其它部分發揮出更高的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當材料學反過來把短板給補齊之后,往往會獲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正如之前在軸承齒輪鋼領域所實現的那樣。
“那么,預祝常教授能在新的研究方向上取得成功!”
對于唐林天來說,在成功讓自己的學校躋身華夏最頂尖的C10聯盟之后,他確實已經有點失去人生目標的感覺了。
但是現在,似乎又有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創立一個新的學科。
誠然,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