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產業革新(大杯)
后的粗糖塊重量就是335.7公斤。
“老爺子,你家的蔗糖收完了,671.4斤,按合同,一斤一塊錢。”李蕭拿輸入數據:“沒有錯吧?”
“沒有!”財務審核員點了點頭。
隨即皮卡車后斗內的一臺自動打印設備,將商票打印出來,然后財務審核員和李蕭進行了確認和蓋簽名章。
李蕭將商票遞給方大寬:“老爺子收好,掉了可就麻煩了。”
“李隊長,這個錢怎么領?”方大寬有些不明白。
李蕭解釋了一下:“非常簡單,你們明天直接去縣里的壺城糖業,到了那里你們直接問門衛就可以了,到時候有人給你們辦。”
“好好。”方大寬將商票仔細放入自己的衣服內襯口袋,然后將這個口袋拉鏈拉好。
雖然才一斤粗糖才一塊錢,但眾人都沒有坐地起價的想法,因為壺城糖業不僅僅和他們簽署了采購合同,還有在附近幾個村開了多次座談會,就是告訴當地村民別幻想以后粗糖價格會提升。
因為國內目前的蔗糖價格是虛高的。
目前國內白糖報價為每噸6200元,而國際白糖報價為每噸3900元,兩者價差2300塊錢左右。
哪怕是加上運費和關稅,進口原糖的價格仍然比國內糖廠低很多。
壺城糖業要和國際市場完成價格接軌,就必須控制好粗糖采購價格,將其控制在每噸2000塊錢左右,就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采購價格。
加上運輸、人力、設備、銷售和能耗之類的成本,采用新工藝可以節約一點,但是這些成本加起來仍然需要大約每噸白砂糖1000塊錢。
這樣一來,每噸白砂糖的總成本就是3000塊錢左右,如果完全對接國際市場的白糖價格,每噸可以賺900塊錢。
而國內之前的白砂糖生產成本,明顯是偏高的,因為其原材料采購成本就讓整個制糖產業難以進入良性循環。
之前國內每生產一噸白砂糖,需要付出的甘蔗原材料成本,大概在4000塊錢左右,加上1000塊錢其他成本,直接就將成本給干到了5000塊錢。
而且國內糖廠還有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季節性生產,沒有辦法全年開工,這會導致糖廠需要將其他季節的虧損,疊加到榨糖季中,進一步將抬高到每噸5900到6100塊錢左右。
另外國內還設置了一個特殊的補貼政策,需要二次結算聯動,當食糖銷售價格超過每噸6300元時,蔗農可獲得聯動補價,這又進一步增加糖廠的運行成本。
前后夾擊下,國內制糖產業能夠盈利才怪。
海陸豐公司要改變這個現狀,就必須壓低粗糖采購價格,才可以盤活整個制糖產業。
很多人或許會以為,兩畝木蔗才收六百多塊錢,這實在是太少了,但別忘記了,這是每個月的收入。
而且木蔗的糖液產能會逐年遞增,到了第四年開始,這些木蔗畝產可以達到每個月450公斤粗糖,那就是每個月畝收入900塊錢左右,一年差不多可以達到10800塊錢。
以目前正在采收糖液的這個村為例子,這個村的蔗農種植面積普遍在五到十五畝左右,一部分可以達到幾十畝,少部分可以達到幾百畝。
類似于方大寬種植種植兩畝的,反而是比較少見的情況,主要是老頭就一個人,他往年也是種兩畝,多了管不過來。
而方健強他家就有12畝木蔗林,這一次采收就拿到了近四千塊錢。
看到其他人都拿了幾千,方大寬趕緊問道:“李隊,我想種多幾畝,不知道可不可以?”
李蕭沒有給明確回復:“這個事情你明天去拿錢的時候,可以順便咨詢一下,那邊有專門的辦公室負責種植配額。”
“寬叔,你想種多一點?你老人家忙得過來嗎?”一個年輕人開玩笑道。
方大寬擺擺手:“去去去…老子身體好著呢,就這種林子,如果我年輕一點,一個人可以干十畝。”
其實他也是無奈,無兒無女的他,現在年齡已經六十多了,但是這些年存下來的錢,卻才三十多萬,他覺得這些錢可能不夠自己養老,因此才打算再開多幾畝山地種木蔗。
畢竟他這五個多月來,管理這些木蔗林的時候,比他之前種甘蔗容易多了,現在又不需要砍甘蔗和搬運甘蔗,收購隊直接過來采收,那些日常管理的工作還是可以堅持下來。
而且如果真的干不動了,大不了將木蔗林租給村里面的其他人,到時候每個月一畝收兩三百塊錢租金,也不失為一條后路。
這個村的三千多畝木蔗,一共有五組收購工作組完成了采收工作,期間負責運輸粗糖的卡車,已經連續跑了好幾趟,將537噸粗糖送到了壺城糖業的大新縣制糖分廠。
目前整個大新縣53萬畝甘蔗田中,大概有21萬畝改為木蔗,剩下的還在種植傳統甘蔗。
不過隨著一月份開始,壺城糖業不斷采收糖液,很多種植傳統甘蔗的蔗農也非常震驚。
方健強剛剛回到家里。
一個少了一個手指的中年人,一下子從他家的沙發彈起來:“大強,今天糖液賣了多少錢?”
剛剛開門的方健強被嚇了一跳:“靠!你嚇死個人呀!”
“你啥時候膽子那么小了?”
“有話快說,有屁快放。”方健強拿起泡了芒果葉的茶壺,咕嘟咕嘟喝了幾口。
中年人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