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拐點將至
第226章 拐點將至
江新造船的董事長代棋國一行人,很快就拿到了海陸豐公司物流事業部的30條內河運輸船、10條海洋散集運輸船的訂單。
這些船只都是電動運輸船。
其中內河運輸船訂單中,1000噸級散集運輸船10條、2000噸級散集運輸船10條、5000噸級散集運輸船10條。
10條海洋散集運輸船,1萬噸級5條,2萬噸級5條。
除此之外,還讓江新造船公司研發生產兩款電池補給船。
一款內河使用的電池補給船,上面可以運載電池,還有快速更換電池集裝箱的調裝設備。
另一款則是在近海使用的電池補給船,設計和內河那一款大同小異。
之所以設計電池補給船,主要擔心電動運輸船在途中電量不足,或者附近港口沒有辦法停泊該級別的船只,只能在外海或者途中進行補給。
這就類似于燃油補給船。
對于不太景氣的造船行業而言,這么多訂單,至少可以讓江新造船廠干大半年了。
畢竟傳統運輸船不僅僅利潤低,而且非常內卷,造船行業的各類船型之中,也就建造天然氣運輸船比較賺錢。
就在江淼送走了代棋國一行人后。
南電集團總經理劉山河再次來訪,而且不僅僅他們一起過來,還有國家電網、招商國際、中遠海運、國家電投、三峽集團、中廣核、華電重工等企業。
這些企業分為三個類型,電網、港務、發電。
顯然比起民營企業,這些國企的消息更加靈通。
他們其實在一個多月以前,就收到了海陸豐公司研發出海綿電池的相關消息,這一個多月不是在研究海綿電池的性能,就在討論如何利用海綿電池。
電網的想法是利用海綿電池進行調控供電波動。
港務則偏向于利用海綿電池發展換電服務。
新能源發電企業則偏向于利用海綿電池,調控浪費掉的電力,讓其回本周期變得更加短。
結果就是各家討論之后,又發現海陸豐公司自己在布局內河電動運輸船、換電碼頭,他們覺得干脆四方合作。
聽了劉山河等人的描述。
江淼倒是沒有意見:“你們的想法我了解了。”
他們三方的想法非常簡單,那就是改造港口,在港口建立換電站,這個換電站可以實現填谷削峰、出售電力。
只要可以實現這一點,那新能源的大局就會被徹底盤活過來。
江淼說出了海陸豐公司的規劃:“我們公司打算采用租賃電池的方式進行營運。”
“租賃電池?”招商國際的趙總還第一次聽到租賃電池的說法,便好奇地問道:“不知道江總要如何出租電池?”
江淼也沒有藏著掖著,直接開門見山:“非常簡單,一立方米的電芯的全壽命使用周期,租金一萬塊錢,外加一萬塊錢保證金。”
國家電網的一個副總筆算了起來:“貴公司的電池使用壽命是600次循環…單次放電400度,全壽命是24萬度電,1/24≈0.0416,一度電的電池成本大約四分錢?”
劉山河搖了搖頭:“不能這么算,我們可以通過調整電芯組合,盡可能讓單個電芯的放電功率維持在60千瓦以下,這樣一來,電池循環次數就可以達到800次左右,全壽命就是32萬度,一度電的電池成本為三分錢左右。”
“有道理。”
“加上基建、電損、維護和人工,一度電會增加的成本大概在六七分錢左右。”
這個成本在他們接受范圍內。
畢竟現在磷酸鋰鐵電池的電芯出廠價在每噸3.3萬元左右。
一噸磷酸鋰鐵在比較好的出廠狀況怎么樣,蓄電量為160度,可以循環2000∽3000次,按不衰竭循環2500次計算,全壽命內儲電40萬度,電損10%左右,即全壽命放電36萬度。
平均每度電的電池成本為九分錢左右。
實際上,這個電池成本肯定要到每度一毛二,甚至更加高。
加上其他成本,一整套蓄電系統的成本都來到了每度電一毛五左右。
要知道,目前電網給新能源發電企業的電價,才一度三毛多到四毛多,一個蓄電系統就吞噬了三分之一,甚至接近二分之一,用來攤平其他成本的費用就更加少了。
以大型陸上風電為例。
目前陸上風電項目的綜合投資成本,已經被內卷到了每千瓦裝機容量1200∽1500塊錢左右。
按照這個成本,如果一度賣0.45元,需要全功率發電2666∽3330個小時左右,才可以收回投資成本。
然而,如果建設上配套的蓄電系統,加上日常運行成本和維護成本,每度電的成本會達到0.26元左右。
恰好遇到一個低上網電價,一度電只剩下一毛左右的營收,可以用來攤平投資風機和建設的成本,這就需要全功率發電1.2∽1.5萬個小時才可以回本。
看起來不錯呀!
畢竟風電項目的建設區域,平均每年可以發電3000個小時左右,也就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