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稻花香里說豐年
第178章 稻花香里說豐年
從紅草鎮探路之后。
張大山又打電話詢問幾個在海陸豐公司工作的族人,在對方的指點下,他們一行人又來到了馬宮鎮的南湖村。
農業種植事業部的辦公區域內。
找到了專門負責農業技術指導工作的農技辦公室,張大山向農技辦公室說明來意。
農技辦公室負責人朱孝杰聽完后,笑著說道:“老哥是想帶石洲村合作社使用三季方案?又擔心技術和土地承受能力?”
“是的!我們以前沒有這樣種過,擔心農田會承受不了。”張大山點了點頭。
朱孝杰一邊站起來,一邊說道:“不用擔心,你們只要按照我們的技術指導,不僅僅農田不會貧瘠,還會變得越來越肥沃。”
他打開后面的鐵柜子,從中拿出一份詳細的嶺南地區三季種植方案。
然后他向眾人仔細解答了各種問題。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解答,張大山等人終于弄明白了情況,也放下懸著的心。
他們決定將那300畝大豆田,改造成為三季田,畢竟這些大豆田的地勢比較高,以前作為水稻田的用水比較困難,又屬于基本農田,不能隨便改為菜地果園。
現在改為三季田,一年可以收一季大豆、一季青儲玉米大豆、一季小麥大豆和干草,以目前的市場價格,每畝每年可以營收6000塊錢,毛利為4000塊錢左右。
雖然還是不太賺錢。
但至少比單純種植水稻賺錢多了。
就算未來大豆、糧食作物價格下降,只要價格不腰斬,那每畝每年仍然有2000元左右的利潤。
而且這種三季種植方案還有大好處,那就是可以培育土壤肥力,如果每三年進行輪耕,將糧田改為菜地,將菜地改為糧田,將可以長期維持土壤的肥力平衡,從而減少肥料的使用。
張大山一行人準備回去開會,和社員討論推行三季方案。
等他們在馬宮鎮吃了午餐,再回到石洲村的時候,他們石洲農業合作社下屬的300畝大豆已經被割完了,一共收了391860元的海陸豐商票。
下午,外面烈日炎炎。
高溫加上高濕,讓人的體感非常不好。
石洲村農業合作社的小辦公樓內。
張大山將自己的打算和盤托出。
聽完他的想法,眾人交頭接耳的討論起來。
其中一個比較刺頭的年輕人,第一個站起來:“社長,咱們村就一千多畝田,還不如改為稻基魚塘,現在埃及魚更加賺錢。”
“放屁!北隴那片地比最近的河面高了一米多,怎么改?要不你出錢請挖機?”另一個老頭敲了敲煙桿。
“呃…”那刺頭年輕人一聽到出錢,一下子就啞口無言了。
老黃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社長的方案還是不夠,我認為三季田太少了。”
“還少?”
“你該不會想動菜地吧?”
老黃毫不客氣:“不動菜地,怎么動稻田?”
“老黃,你是什么想法?”
“咱們村人口大概1600人,全村耕地1500畝,1000畝是基本農田,400畝菜地,100畝魚塘,我說得沒有錯吧?”
張大山臉上非常平靜:“老黃,你有什么想法就直說,別藏著掖著。”
“基本農田動不得,但不代表不能更換。”老黃的小眼睛滴溜轉。
“更換?”
張凡反應過來:“老黃你是說,將300畝菜地變成基本農田,再從基本農田之中的稻田,拿出300畝作為魚塘?”
老黃說出自己的想法:“沒有錯,反正上面只要保證我們有1000畝基本農田,至于這些基本農田是不是種植水稻,根本不重要。”
其他人此時也恍然大悟。
比起種菜,他們確實更加喜歡養魚,畢竟種菜的利潤不高,而且種菜太費人了。
他們村里面的在冊人口是1600人,然而實際上,村里的常住人口只剩下700~800人左右,還都是中老年為主。
種菜的高強度勞動,很多都是沒有辦法使用機械化設備取代的,比如除草、移植、澆水、打藥、采收、出售都是人力支出。
每天起早貪黑的干。
收入卻不見得多好。
養魚的勞動強度比較低,每天還有大把空閑時間來管理農田。
在沒有太多年輕勞動力的情況下,石洲農業合作社要發展,就必須改變以往的模式,盡可能減少一些沒有機械化的種菜品類。
老黃提出的耕地置換,就是為了打破以前水稻田只能種植水稻,不能種植經濟作物的事情。
要知道,他們梅隴鎮的蓮藕種植產業也不錯,可惜他們石洲的農田中,水田占比比較低,又基本都是紅線內的基本農田,沒有辦法種植經濟作物。
“我同意。”
“我也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