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發酵(加更)
第135章 發酵(加更)
梅攏鎮鎮政府辦公樓的會議室內。
31個行政村的村干部已經齊聚一堂。
陳新崗沒有說什么廢話,直接讓人將上午江淼留下的項目策劃書復印件發給在場的一百多人。
“都看一下,這關系到你們村接下來的發展。”
拿到文件的村干部們,也神色各異地翻開手上的文件,仔細瀏覽起來。
新城村村長林安民看了一會,眼神之中露出一絲驚訝,他轉過頭看向同村的村主任田長耕,小聲說道:“老田,這項目很大呀!”
“海陸豐公司一出手就是大手筆,這是好事情。”田長耕笑著回道。
“一畝增加六七千塊錢確實不錯,不然村民都叫嚷著要挖了稻田,我們也很難辦。”林安民搖頭苦笑著。
這些天他聽到太多討論和牢騷話,顯然村民們也非常眼紅魚塘的收益。
種水稻一年就收1100~1200塊錢,除去農藥、化肥、種子、插秧、拖拉機犁地、收割機的費用,一畝就賺500~600塊錢,這還沒有算自己的勞動力。
辛辛苦苦四五個月,就賺這點錢,加上每家每戶的農田面積很小,就更賺不到錢了。
畢竟梅攏鎮本地人口10萬出頭,而農田面積一共才6萬畝不到,人均0.6畝,就算是扣掉城里人、去打工的人和漁民,人均也才1畝出頭。
這點面積的農田,不搞經濟作物和水產養殖,村民根本沒有辦法通過種田發家致富。
這就是目前嶺南各地的農業困境。
村干部和鎮政府在這個矛盾之中,處于非常尷尬的位置,兩頭受氣那是必然的事情。
坐在林安民隔壁的新漁村村長陳鵬飛,用肩膀頂了頂林安民:“安民,海陸豐公司在你們村投資建廠,你兄弟發達了。”
“呵呵,發達?我差點被他害死。”林安民一想到堂弟林安順的事情,就一臉后怕不已。
“怎么了?”陳鵬飛一臉詫異。
“事情有點復雜,這里不方便。”
看了一眼臺上的陳新崗等人,陳鵬飛也理解,隨即又小聲問道:“這一次海陸豐公司擴大這么多埃及魚收購量,他們的飼料廠吃得下嗎?”
“應該可以吧?”林安民也不太清楚。
聊著聊著,其他人也陸陸續續看完了,同樣也在小聲討論起來。
一時間,這個會議室變得如同菜市場一般熱鬧。
特別是幾個稻田大村的村干部,他們才是壓力最大的。
畢竟類似于新城村、新漁村,以前都是靠海吃飯,近二三十年又通過圍海造塘,增加了大片水產養殖區,他們村村民普遍都有魚塘,稻田與魚塘之間的矛盾比較小。
而圍湖村、石洲村、南山村、彭厝寮、新寮村、高中村、梅聯村、梅西新寮、金盤圍村等,耕地和魚塘,水稻和經濟作物的矛盾就非常大。
現在看到海陸豐公司的“稻豆魚藕項目”,他們終于松了一口氣。
只要可以提高村民的整體收入水平,那矛盾自然會減少。
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記錄了一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雖然發展經濟不是萬能藥,但對于目前的汕美各地,乃至整個粵東地區,經濟問題就是導致矛盾的核心因素,因此發展經濟對于當地有一針見效的效果。
從地理區位來看。
汕美市應該做的事情,是全力擁抱珠三角市場,做珠三角地區的農副產品供應商,同時打造好旅游城市的牌子,吸引珠三角的游客過來消費。
至于其他產業,確實并沒有優勢。
畢竟汕美的人力成本和消費成本比較高,加上已經錯過了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時機,同時官方在不斷收緊環保政策,這其實是不利于汕美承接珠三角落后產能的。
之前梅攏鎮金銀首飾加工產業、可塘鎮寶石首飾加工業,就因為環保整治,變得一蹶不振。
海陸豐公司的產業看似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實際上是高科技密集型產業。
比如埃及塘虱養殖產業、榴蓮種植產業,這些產業本質上是通過科技手段,賦予了產業的高利潤空間,從而維持得起龐大的人力成本。
科技帶來的生產力攀升,才可以推動落后地區的高質量發展。
不然汕美等粵東地區,根本沒有什么發展潛力。
承接珠三角地區的落后產能,也沒有辦法逆天改命,畢竟粵東的人力成本、消費成本、環境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根本競爭不過安南,也就在電力成本和配套成本上可以借助國內的大工業系統,和安南等東南亞地區周旋一二。
可是安南等東南亞地區也會發展,他們的電力和配套也會改善。
在這一點,粵東地區的潛力,甚至不如贛南、湘西等地。
畢竟贛南湘西等地可以借助內陸交通的局限性,和東南亞地區的產品展開競爭。
而粵東地區的產品,運輸到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運輸成本和東南亞地區的產品是差不多的。
江淼發展高端水果和各種農產品,確實就是為了和東南亞地區進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