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制衡(中杯)
高向陽按下卸貨暫停鍵,然后拿起對講機:“樹苗上去了,安排人卸下。”
“嘶嘶…收到!”對講機傳來回應。
高向陽這才看向老吳,他臉上非常平靜:“你兒子想來農場?”
“是呀?”老吳擦了擦手,掏出一盒華子遞過去:“高場長,幫個忙。”
“煙就不用了,你兒子年紀還小,農場的工作他吃得了苦嗎?”高向陽也是職高出來的,這些年摸爬滾打下,才認清了現實,老老實實選擇了來農場工作。
“這…我會監督他。”老吳保證著。
然而高向陽卻搖搖頭:“農場是公司的產業,按照公司的用工原則,年輕人不會留在本地,他如果要進來,經過培訓之后,要么去贛南分公司,要么去瓊州分公司。”
“不能留在本地?”
高向陽解釋了一下:“是的,年輕人培訓之后,適合去外地農場當小組長,或者農技員,小組長的待遇你應該清楚。”
老吳自然是清楚,他們農場幾個小組長都是4500塊錢的基礎工資,他想了想:“那我回去之后讓那小子去公司應聘?”
高向陽提醒道:“你還是和孩子聊一聊吧!畢竟年輕人的心思不定,如果他不愿意,就別勉強了。”
這也是江淼想出來的損招,就是故意設計工作和家庭分離,看看應聘者的決心如何,相當于變相的服從性測試。
如果不愿意去外地工作,那只能說明這個人的決心不夠,他過來應聘,只是為了在靠近家庭的地方,找一個混吃等死的工作。
如果愿意去外地工作,那說明這個人有奮斗的心思,這種人值得培養,可以作為未來公司的骨干儲備。
同時,這個方法也可以合理拒絕掉一部分本地人員工的人情,避免他們試圖將家里面的年輕人安排進農場。
畢竟作為一個企業,如果一個部門的員工,出現大量有裙帶關系的員工,很容易會出現相互包庇,甚至損公肥私的情況。
這些三四十歲的本地人,只是初期應急招聘,才會允許他們在本地工作,接下來招聘的員工,公司會逐步采用異村、異鎮安排的方式,將員工進行混編。
而且江淼已經通知了姐夫,讓他在贛南地區招聘500個年輕人,然后帶回來汕美的農場當小組長。
畢竟5萬多畝榴蓮種植園,每100畝需要一個小組,即11人,這意味著一共需要5000多人。
非常有必要從其他地區引入外地員工,用于制衡本地人員工。
實際上公平鎮本身也沒有那么多勞動力,根據鎮政府提供的信息,公平鎮2024年的常住人口大概在11萬左右,考慮到公平鎮是勞動力大量流出區域,因此適齡勞動力占比大概為50%左右,即5.5萬人。
這5.5萬適齡勞動力之中,要刨除公務員、老師、小個體戶、孕婦,再刨除一部分不適合的人群,比如體弱多病、嬌生慣養、劣跡斑斑、好吃懶做之類的人,滿打滿算大概就只剩下3萬人左右。
要從3萬人之中,招聘5000名農場工人,顯然是不可能的。
畢竟很多本身就有固定工作,或者家里面經營著農場,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忍受農場的工作強度。
因此從外地引入勞動力,就是必然的選擇。
一旁的老吳,將華子塞給高向陽:“高場長別客氣。”
“下次別這樣。”
老吳聽了高向陽的提醒,也覺得自己還是先問一下自家孩子的想法,畢竟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吃不了苦。
雖然他覺得農場的工作就挺好,對于他們這些長年在農村的中老年人而言,勞動強度已經是相對比較低了。
比如搬運東西,很多時候都是使用三輪車和纜車運輸,他們年輕的時候,進山里面砍柴之類,只能用肩膀挑。
老吳剛回到自己的三輪車旁,準備搬樹苗。
另一個同村中年人靠過來,小聲地問道:“水哥,高組長怎么說?”
兩人一起抬下一棵樹苗,放在了纜車的外掛架子上,然后使用專門的固定繩扣,緊緊扣住樹苗。
老吳邊走邊小聲回道:“公司確實要招人,不過如果是年輕人,要去外地工作,我們這些中年人,雖然可以留在本地,但不能在自己的村里。”
“看來我閨女是沒有辦法了。”
老吳再次搬起一棵樹苗:“你閨女就初中畢業,又嬌生慣養,農場的活肯定干不了,公司的文員要大專或者本科生,還是早點找人嫁了吧!都二十八了,再過幾年,就更難嫁人。”
“我也在給她介紹,可惜她根本看不上。”
突然老吳閃過一個念頭:“咱們公司的農場幾個小組長都不錯,你可以趁機撮合撮合。”
“他們?他們能夠看得上我家那化骨龍?”
“試一試嘛!”
兩人一邊聊天,一邊搬東西。
另一邊。
呂偉斌正和公平鎮的鎮長陳國輝,在公平鎮鎮區北側的西山村。
陳國輝笑容滿面,指著在236國道西側的大片荒地:“呂經理,這一片土地,貴公司滿意不?”
“看起來很好。”呂偉斌拿著望遠鏡觀察著,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