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馬革裹尸
夏軍行軍至壁光,此乃大申中部地域,地勢與北疆相比,平坦了不知多少,一眼望去,前方的景象都能盡收眼底。
又一年冬去春來,大夏在這三年里的戰績可謂是驚人,原本屬于大申的北疆盡收囊中,并且在北疆所有的城池之中,立起了他們大夏的旗幟。
夏妙淳與軍師禹承在一處草坪地里散步,前者問道:“聽說涵山那邊,大申國師劉捷親臨了?”
禹承點頭道:“沒錯,看那勢頭,是想要與我軍在涵山死磕到底。”
夏妙淳摸了摸下巴,疑惑道:“明明我們這邊才是最應該注意的地方,為何國師大人不來這壁光,反而要去那涵山呢?”
禹承便解釋道:“主公這就有所不知,那涵山是為大申南北地域的分水嶺,山高地勢陡峭,并且山頂常年多雨,導致上山路泥濘濕滑,當年大申也是費勁了心血,才在那涵山之上搭建了據點,開辟出了為數不多的幾條上山路來。此山之重要,前可御敵,后可屯糧,在涵山之后不遠處有一叫做青松陽的地方,那里有著大申最大的軍糧庫,名為“三錢”。”
“所以在這涵山一役,大申必定會死守,此戰我軍要打,也不得不打,所以必將迎來一場血戰。”
夏妙淳猶豫了,稍稍有些皺眉,提議道:“要不我們與立新他們換一換?”
禹承立即拒絕了夏妙淳的這個提議,說道:“壁光大戰在即,如今再去大動干戈兩軍交替,我軍如今已在壁光布陣,如此再一變,豈不是拖延時間延誤戰機?再者,二公子的軍隊已經兵臨涵山之下,想必攻守措施都已布置完善,何必又讓兩軍自亂陣腳呢?”
夏妙淳覺得十分有理,點了點頭,望向涵山方向,說道:“現在只能相信立新他們了。”
“去,給涵山那邊再支援十萬兵馬,日夜兼程,務必盡快趕到涵山!”
面對增員之事,禹承并未阻攔,立即命人去做了,涵山一役,兵力越多越好。
“我們少王爺那邊,似乎已經先行一步了?”夏妙淳看著據點中正在養精蓄銳的士卒們,突然問道。
禹承羽扇輕輕拍打肩側,對于此事,十分有些不解。
“就是大申此舉,讓在下萬分不解,少王爺的行軍路途似乎太過于順利一些,按照這個速度,很快便能到達采濤郡那條鴻淞湖,一旦讓我軍渡江,那么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兵臨伏龍城,他劉捷怎會不注意這點?”
夏妙淳說道:“莫非是誘敵深入?想要讓他們隊伍與我們脫節,然后圍剿殲滅?”
“有這個可能,但是經過二公子在堂峰城前一戰,諸位軍隊之中的將領們警惕性都提高了不少,少王爺不應該如此莽撞不派人探查前方而盲目行軍,一定是做出萬全之策之后才有此做的。”禹承說道。
“那要不派兵增援五千?”夏妙淳試探性的問道。
禹承卻是一個皺眉,說道:“壁光大戰在即,主公為何想要如此分散兵力?這里送一萬,那里送五千,到時候我軍不夠用了,主公還臨時從后方調兵過來?”
夏妙淳拍了拍后腦勺,哈哈的笑道。
擂鼓聲響起,在這壁光,夏軍與申軍兩兩對峙,陣型都已展開,就等兩軍主帥一聲令下。
領著壁光這數以萬計的申軍之人,竟是大申的五岳侯允方。
夏妙淳身披甲胄,瞇眼瞧去,見到那允方,便朝身邊的禹承問道:“聽說來人是大申五岳侯,此人可有說法?”
禹承笑著搖了搖頭道:“不值一提。”
“世人皆說,大申四大王府,鎮南王府有拳腳刀劍,功勛侯府有筆墨紙硯,鎮北王府有國師功績,獨獨五岳侯府有數不清的錢財與口舌。”
夏妙淳一聽,頓時大笑不止。
“有點意思。”
眼看大申軍陣之中的允方,一身琉璃輕甲,頭戴玉面獅子盔,其上還有兩根孔雀翎羽,身穿赤紅金線長袍,手持精鋼長劍,胯下寶駒更是萬里挑一的神馬,如此一套行頭,在陣中格外扎眼。
夏妙淳瞇起眼睛,說道:“嚯!生怕到時候打起來,我軍不知道誰是主帥是吧,穿的這么扎眼。”
禹承開玩笑道:“這恰巧說明五岳侯府家纏萬貫,到時候我軍破了伏龍城,一定要先去五岳侯府上坐一坐才是。”
允方拔劍出鞘,高高舉起,喊道:“擊鼓!”
申軍陣中鼓樂齊鳴,一時間震耳欲聾。
夏軍這邊可未曾擂鼓,等到申軍鼓聲一過,氣勢也就減弱不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這就是在氣勢上壓倒了對方。
如此簡單的道理,允方都不懂,足以見得他帶兵打仗的能力。
“進軍!”
允方劍鋒所指,申軍一擁而上。
這個時候,夏妙淳才下令擊鼓,鼓聲瞬間掩蓋住了申軍的聲音,然后其拔劍出鞘,大喊道:“壁光之后,便是伏龍城!諸位將士!給我殺!”
一時間,夏軍的嘶吼聲與鼓聲全全改過了申軍的聲音,兩軍氣勢還未開戰便拉開了一大截。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禹承推至陣后,坐鎮后方指揮,夏妙淳親自上陣殺敵。
申軍在夏軍的勇猛之下,節節敗退,不過因為申軍人數眾多,又齊刷刷的補上陣中空缺,所以使得夏軍也難以進軍半步。
夏妙淳的兩個兒子夏政與夏丕緊隨自己父親左右,也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