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法治體系的真正雛形
“要不……”
司馬懿看向劉章沉吟片刻道。
“咱們要不還是好生謀劃一番吧,畢竟命就一條,這把年歲了死倒沒什么,可若是死了還沒成事,那可就有點兒可惜了,畢竟咱們兩個老東西無所謂,可身后還有一大家子人呢……”
“謀劃啊……嘿嘿。”
劉章咧嘴一笑,道。
“你什么時候見過劉某人思慮不周過?”
說著,劉章沖著司馬干招了招手,自懷中取出一枚錦囊揚了揚,道。
“司馬賢侄,幫老夫送封信,如何?”
司馬懿與司馬干聞言看向劉章手中的錦囊,上面貼著的紙條上赫然寫著一個名字:曹阿九!
或許屏幕前的讀者對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不過換個叫法或許就熟悉了,正是當初一直跟在劉章身邊的暗衛九組組長9527。
當然了,暗衛這個組織早已被正式取締,現在的曹阿九也不再是那個九組的組長,而是大魏監察部門的總長,而監察部門,雖然是近二十年內才新組建的,不過若是換算成品級來看的話,那也是真正的當朝二品大員!
而有鑒于監察部門的特殊性,更是讓很多官員提起來便有種談虎色變之感!
不過這里要多說一句,其實最開始組建這個部門的時候,絕大多數官員都還是秉持著大力支持的態度的,畢竟監察嘛,無非就是監察文武百官不檢點之舉用的。
而這,實際上就是變相的架空了那些御史與言官們,至于御史與言官?這里可是清流的大本營。
講點真實的,清流是個很特殊的群體,有多特殊呢?
簡而言之,這個群體的人,無論是世家一系的官員還是學宮一系的官員,甚至有些時候皇帝都不待見他們。
至于造成這種情況的問題嘛,就出在他們那張嘴上。
所謂言官,實際上是對于監官和諫官的通稱,古時并稱臺諫,監官是代表君主監察各級官吏的官吏,諫官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而在這其中諫官又稱言官或垣官,職在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察方式主要是諫諍封駁,審核詔令章奏。
所以啊,這言官吶,只要忠于本職,那絕對就是朝堂上最得罪人的角色,而且是對所有政治群體無差別得罪的“愣頭青”!
對于世家群體,言官們經常會盯著他們的結黨營私或是貪腐之類的問題死咬著不放。
對于銳意革新的派系,言官則每每用祖制不可輕變來找麻煩。
對于皇室,在位的若是個昏君,言官們會屢屢冒死勸諫;哪怕是個勵精圖治的明君,他們一樣會在道德與禮儀規范上跳出來找茬。
咋說呢?這個群體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無時無刻的在尋找存在感一樣,官場風氣不好的時候發揮的或許是偏向于正面的,可等到風氣好的時候卻又像是一群嗡嗡亂叫的蒼蠅,讓所有人不勝其煩……
當然了,這也是視角不同的差異性導致的,同時,一個民族也需要這種直言死諫的精神,所以嘛,在大多數百姓的視角里,這些清流言官基本上都是正面形象居多。
但這并不能改變如今大魏現實——言官們被架空了……
而且是在眾望所歸的情況下……
不過對劉章來說,言官這個職業,實際上是監察與稽查的雛形,而當更加規范與職業化的系統性部門一經出現,其被取代或是融入到新的部門之中,那就是必然的趨勢。
而對于言官群體而言,能否放下其固有的一些行事風格與思想則是他們能否拿到新時代巨輪船票的關鍵。
當然這不是指言官們的清廉,而是他們骨子里的清高,以及其中部分人過分追求名譽的傲慢……
不過話說回來,對于監察部門的成立,至少世家一系現在是非常后悔的,至于原因嘛……
原本在他們看來,言官的存在本身就讓他們不太舒服,作為后起之秀的暗衛更是如同隱藏在陰影中的毒蛇一樣讓他們之中的很多人有種寢食難安的不適感,而當潁川大案的爆發之后,暗衛被迫由暗轉明不說,還要分走言官們的權力,這顯然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
只不過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個前所未有的監察部門,其徹底掌握了官方賦予的權力之后,甚至比之前的暗衛與言官兩大系統加起來還要更加的恐怖!
比起之前言官那種打小報告與暗衛的暗中調查取證不同,甚至監察部門在督辦案件之時,就連地方的官署與當地駐軍都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協助。
而這,本質上也是劉章很早以前就開始布局的。
以學宮出產的人才逐步蠶食掉中低級官吏的席位,以軍事院校出產的軍官慢慢滲入到地方駐軍的內部,最后將被拆分的暗衛徹底替換掉沒有執法權的言官體系。
這才是后世三位一體的法治體系的雛形!
而之后,只要解決掉整個大魏政治體系的上層弊端,劉章有理由相信,大魏或者說華夏族群按照這樣的軌跡按部就班的發展下去,勢必會沿著一個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下去!
至于那種整體性的大面積腐朽?
至少在這個時間線上,沒有西方那套漏洞百出的自由意識的引導,根本是不可能的。
畢竟……
人總是會去模仿更加先進的政治體系,現在的大魏,只會是周邊國家爭相效仿的對象,文化的交融與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