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心火
有人或許看到這里會納悶了,像是賈文和與司馬仲達這樣的老狐貍,怎么會因劉章一番關于理想的大話就死心塌地跟著他一起發(fā)瘋呢?
其實不然,劉章找這兩個人作為自己的鐵桿盟友其實是有原因的。
先說司馬懿,此人是劉章早年就開始施加影響的一員,彼時朝廷正是吏治極端腐壞的時候,而司馬懿一家世居河內郡,仔細看一看司馬懿年少時河內郡都發(fā)生了些什么就不難發(fā)現(xiàn)。
這地方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亂!
而說起河內地界的亂,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呂布的第一任義父時任并州刺史的丁原。
丁原此人入京的時間是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而司馬懿則出生在東漢光和二年(公元179年)。
也就是說,丁原真正走向仕途巔峰的時間線恰恰正是司馬懿年少的時候。
至于丁原的官位是怎么來的,想必很多熟讀漢末歷史的人都清楚,縱兵為匪的同時又殺良冒功!
而河內郡與河東郡一樣,恰恰是當年被丁原重點騷擾的地區(qū)之一。
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了司馬懿對于這些地方軍閥有著由衷的痛恨以及對朝廷不作為的失望,至少在司馬懿真正步入朝堂成為一名政治家之前一直是這樣的。
而其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在曹操征召他為官的時候屢召不至不說,甚至還有稱病出逃的奇葩事跡。
可以說當時的司馬懿還是個徹頭徹尾的憤青,完全看不上曹操這樣的軍閥。
但有句話怎么說來著?
屠龍少年終成惡龍,恐怕當時的司馬懿也想不到,自己到了最后,活成了自己年少時最痛恨的模樣,甚至那個當初他完全看不上的曹操,成了他一生模仿最多的人……
說完了司馬懿,再說說賈詡。
這個人其實比司馬懿更甚,賈詡出身武威郡。
問,武威是什么地方?
答,地處涼州境內,北接河西鮮卑、東臨寧夏羌胡……
這樣的地方比起河內郡的亂又何止是更勝一籌那么簡單?
而賈詡出生的更早一些,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這樣的年齡讓他幾乎是完整了經(jīng)歷了大漢王朝的衰敗,而他的家鄉(xiāng)每隔幾年基本上就會經(jīng)歷世家收割一番、外族劫掠一番、山賊搜刮一番的循環(huán),完全是一種民不聊生的凄慘景象。
這也是賈詡為何會在山賊攔路之時會提及段颎的名諱以為震懾的原因。
因為同被尊為涼州三明之一的段颎,比起皇甫規(guī)與張奐主張“撫”,段颎是唯一一位主張“剿”的軍事將領。
單從這一點來看,年輕的時的賈詡崇拜的其實也是一個十足的“憤青”!
而之后的事跡更是佐證了這一點。
亂世開啟之后,賈詡先為董卓部將,后又為李傕、郭汜二人出謀,接著又去跟著張繡混了一陣子,最后才歸于曹操。
而這幾個人若是在他們之中找一個共通點,恐怕也就只有他們都是對世家豪族大肆揮舞屠刀這一點了……
更有甚者,其出謀火燒洛陽之策,更是完全可以看出來其對漢室的不滿甚至是痛恨。
那么就從這些劉章便能確定賈詡是個心中火焰未曾熄滅的人嗎?
當然不!
再看賈詡跟隨了曹操之后的作為吧,在曹操南征北戰(zhàn)的時候,賈詡雖然發(fā)表意見不多,但曹操但凡向其問策,賈詡必然是對答如流的。
直到……
曹操開始選擇后繼之人開始,賈詡才算是徹底躺平了。
是年事已高無心政務嗎?
當然不!
在劉章看來,這更像是一種無聲的抗議與其最后的掙扎。
即便改變不了這個世界,至少做到不與之同流合污!
這就是賈詡的選擇。
魏國取代大漢建立王朝之后,身為太尉的賈詡地位不可謂不顯赫,可就是這樣的地位,賈詡所有的子女的婚配卻只選擇平民!
是沒有世家愿意與他聯(lián)姻嗎?
讀到這里的你若真的是這樣認為的,那筆者也是無話可說了。
只能說每個男人都有過年少輕狂想要改變世界的夢,尤其是每當在國家積貧積弱的大環(huán)境下,這樣的思想就會像野火一樣蔓延開來。
只是很多人在夢想被殘酷的現(xiàn)實破滅之后,或是選擇了隨波逐流,或是選擇了同流合污……
人之初,性本善。
沒有人與生俱來的就是邪惡的……
賈詡與司馬懿只是這個時代中蕓蕓眾生的一個縮影,而劉章的話也只不過是恰到好處的引起了他們的共鳴而已。
國家的建設永遠都不是靠著一個人,也不可能靠著一個人的才智去完成或是改善,窮其一生能夠為后世之人留下一個火種便已經(jīng)是其對這個世界最大的貢獻了……
至于劉章為什么要做這種費時費力卻未必能看到結果的事?
有句話說得好,事在人為。
那么這個人為什么不可以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