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魏征懵逼
當日。
魏征處理完公務,便到了李承乾的寢殿。
開始教授李承乾學業。
“太子殿下,那我們開始?”魏征看著李承乾一副諄諄教導的樣子。
而李承乾卻腦瓜疼的厲害,一心飛向皇城外的說道:“老師,我們總是在皇城內學習四書五經,不了解外面的民情,如何治理朝政?”
“這......太子殿下,首先要學習四書五經,才能治理好天下啊。”魏征皺著眉說道。
李承乾緩緩搖頭,一副很有道理的樣子:“老師,學生從小學習四書五經,學習了這么多年,并未從中發現治國之道?!?br />
“未發現治國之道?”魏征愣了愣,苦笑著搖頭:“那說明太子殿下沒有學習到精髓。”
“哦?”
李承乾好看的小臉馬上皺了起來:“那魏師說說,大唐為何年年天災,古法又是如何解決流民的?”
一聽李承乾開始詢問這個,魏征立馬來了興趣。
從武德年間開始,天災不斷,魏征也是全程參與了這些賑災商討。
對于安之流民,賑災事宜可算是經驗豐富 。
“太子殿下,如遇流民,首先就是開倉放糧.......”
魏征才說了一半,就被李承乾厲聲呵斥道:“錯?!?br />
“嗯?”魏征對于李承乾的態度有些不喜,但也知道面前的太子殿下腦瓜子靈活,壓下了不悅的神情問道:“太子殿下,說老夫錯,錯在何處?”
“難道賑災第一時間不應該是開倉放糧嗎?”
李承乾深深嘆息,就像是小大人般起身雙手負背:“老師,開倉放糧確實沒錯,但也只能暫時解決問題,可后續呢?”
“后續?”魏征一臉懵。
不知道李承乾到底是什么意思,他想了想試探的說道:“災情過后,流民返鄉繼續種地啊。”
“錯。”
李承乾再次抬高了幾度音調:“老師,流民受災,首先開倉放糧是沒錯,可朝廷的糧食難道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嗎?”
“這......朝廷的糧食當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蔽赫鬟€是沒有理解李承乾的意思。
不過對于這話,他還是贊同的。
沒有任何一個朝廷的糧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遲早有用完的一天。
每次抗災后,都會出現國庫空虛的情況。
甚至最后朝廷出面需要去問世家大族借糧度日。
想到這些,魏征也是有些苦惱,自古都是這么處理的,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李承乾看魏征一副苦惱的樣子,呵呵一笑:“老師,其實賑災可以有很多種,直接開倉放糧,養著幾萬十幾萬流民是最愚蠢的辦法?!?br />
“哦?”
魏征有些好奇,有很多辦法?
確實有很多辦法,可是最直接有效的難道不是開倉放糧嗎?
過了災年,然后把流民返鄉才是正事。
但魏征沒有直接說出反對的話,而是繼續問道:“太子殿下可有何法?”
李承乾走了幾步,才回頭對著魏征很輕松的說道:“首先開倉放糧解決流民流竄的問題?!?br />
流民流竄?
這個辦法確實之前有人用過,魏征是知道的。
可是糧食問題也是問題,當地府衙把糧食用完了,流民怎么辦?
“太子殿下,此法先賢已用過,府衙糧食一旦吃完,流民又該如何?”魏征皺眉道。
李承乾不急不忙的跪坐到了蒲團上,拿起毛筆邊寫邊說道:“開倉放糧首先解決災民溫飽問題,而后組織流民做工,府衙不止給糧,還需要給錢。”
“之前我詢問過宮里的一些內侍,現在長安城小工一日大概是兩文錢,那好我們就按照兩文錢給流民發放錢?!?br />
“發錢?”魏征腦袋更加的暈乎了,氣的臉色漲紅:“太子殿下,如此朝廷負擔不是更重了?給糧又給錢?”
本來災荒之年糧食就緊缺,還要給流民錢,這不是愚蠢的辦法嗎?
這么簡單,歷代那些古人怎么會想不到。
李承乾頓住了筆頭,看向魏征皺眉道:“老師,你怎么不把做工算上?”
“做工?”
“沒錯。”李承乾在紙上寫了整個賑災的步驟道:“開倉放糧,招聘小工,完成未來的一些計劃項目,如:修繕城墻,修繕道路,開闊農地等等?!?br />
“就好比我們實行的徭役制度,其實對于一些家庭而言是不平等的。服徭役時,孤記得糧食都是要自帶的吧?”
“沒錯,唐建國以來,就是實行了租庸調制,每丁每年需服徭役20日,如不服役則按日計算交三尺布代替徭役。”魏征直接說出了服徭役的規矩。
李承乾微微頷首:“真不知道這是哪個昏君制定的徭役制度,先不說服徭役可以用布代替,最底層的百姓恐怕逃脫不了,可是當地的一些世家官府可敢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