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無相宗
大周王朝,仙道宗門修煉境界大致分為,煉氣,筑基,金丹,元嬰。每個境界由七重小境界組成。
到達元嬰七重境,元神會在大腦中孕育出一個嬰孩。修煉到此時便已是達到返璞歸真之境了,換句話說算是已經得道成仙了。
但這些境界劃分的并不絕對,有些仙道宗門因為修煉法門不同,境界劃分也不一樣。佛門的區別就更大了。
總之道門修煉到最后是尸解成仙,佛門修到最后則是獲得解脫,寂空涅盤。
修煉在這個世界也并非能長生不老,而只是能延長十年或百年的壽命,修煉者最后也是會死的,道門把得道者的死叫做尸解,比如前朝有位姓白的祖師溺水而亡,就稱水解成仙。而佛門則把修行高深的老和尚的死叫做圓寂,取圓滿寂靜之意。
大周王朝內,大小宗門也都是需要依附朝廷的,即使是道門第一的龍虎山尚清宗天師府這一大宗門也不例外。
……
數千年前,中土出了一位姓李的圣人,悟得大道,寫下千字《道德真經》流傳于世,隨后便不知所蹤。
之后過去百年,有位姓張的青年,偶得此經,讀完大有感悟。到了龍虎山,感到此地靈氣充足,便在此隱居,到后來開宗立派,成立尚清宗,又稱天師道,天師之位世襲罔替。
經過一代又一代天師的努力,龍虎山天師府也逐漸成為大周王朝道門第一的大宗門。
而與那位李圣人同時期,古天竺國也同樣出了一位圣人,名號釋迦牟尼,此人年紀輕輕便在菩提樹下覺悟四圣諦,八正道,被人尊稱為世尊佛陀。
釋迦覺悟后創立僧團,廣傳覺悟法門,利益眾生,直至涅盤。
釋迦佛涅盤后,僧團集結,由佛侍者多聞尊者代領,匯總佛說之法,編纂成經。
后來僧團分裂,形成諸多宗派,又因各種因緣巧合流入中土,廣設道場……
而無相宗在佛門中傳來的較晚,是由一個天竺僧人乘小船遠渡萬里傳過來的。
據傳當年佛陀在靈鷲山講經說法,曾拈花一笑,眾弟子不知含義,只有佛侍者大迦葉懂得其意,回以微笑。
后來釋迦佛傳大迦葉無相宗心法
世尊告言:“我有正法眼藏,溫馨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故此迦葉尊者得了世尊的心法與衣缽,成為古天竺無相宗的初祖。
百年后佛法在天竺國氣數將盡,由天竺僧覺法和尚遠渡萬里將衣缽心法傳入中土,成為中土無相宗初祖。
覺法和尚到中土后,曾在一山洞中面壁打坐十年,期間有一僧人誠心求法,為了此法,愿舍一臂。
覺法僧被其求法之心所打動,傳他心法,衣缽。
這斷臂僧便是無相宗的第二位祖師。
而覺法和尚面壁十年的山洞,被命名為覺法洞,就在無相寺的后山
………
大周朝建立初年,無相宗的第七位祖師圓寂,祖師的衣缽自此也丟失了。至于心法傳承丟沒丟,只有宗門里的人知道。
衣缽丟失后,無相宗在佛門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因此無相宗的第八,第九位祖師一直沒有受到佛門其他宗派的認可。
而無相宗現任的第十位祖師,據說還在后山的覺法洞里閉關。但據傳聞這十祖的身份是個迷,有人說是個年齡已過百歲的老怪物,有人卻說是個六七十歲的面容和藹的得道高僧,總之眾說紛紜,甚至有人還揚言說十祖根本就不存在。
當然,回歸正題,無相宗沒落不只是衣缽丟失,其實還有其他原因。
無相宗與佛門某些密宗的修煉方式有所不同,密宗主修密法,修神通,有些人修行的目的也就在于得到神通。而無相宗則認為神通無需修煉,倘若入佛門只是為修神通,那便是有些走偏了。
另外還有其他宗派靠念佛號修行,主要修念力與愿力,門檻低,信眾也多。而像無相宗這種修心法門,需要很高的悟性,慧根,所以沒多少人愿意去學。
…………
幾日過去
沈義已經能自己下床走路了,但還是每天無所事事,偶爾會去僧人們念經的大雄寶殿里坐在角落里聽經,一坐可能就是一天,至于到底聽沒聽進去經文,大概是沒有。
由于解空大和尚是寺內長老的緣故,他帶回來的人,自然也沒人敢數落。只要不鬧出什么大事,愿意發呆就讓他發呆唄……
一日,寺中的老方丈無念和尚將解空和尚叫至禪房。
兩個老和尚面對面盤腿坐在蒲團上,那畫面有些許禪意。
無念方丈最先開口,語重心長的對解空和尚道:“師兄啊!你帶回來的那位…傷已經養好了,師兄何時打發他走啊?”
“啊?您說什么?”解空和尚似乎是沒聽見,發出一句疑問。
“師兄啊!咱們寺內什么情況你又不是不知道,況且那年輕人的體質特殊,也并不是修煉的料,留在寺中也多有不便……”無念方丈似乎是知道解空和尚怎么想的,繼續勸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覺得沒什么不便的吧?況且體質差也不是什么大問題,無念師兄,你難道忘了咱們宗的六祖了嗎?”解空和尚面帶微笑,反問道。
“你…你,你拿他和六祖比?六祖是六祖,他是他。況且,六祖他老人家豈是你能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