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喜得宣德爐
這次王鵬的廣州之行,加上來回時間,共花費了二十多天的時間,當他回到省城的時候,天氣已經寒冷了,屋子里都開始生起了火爐。
從火車站到鐘樓街步行也就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和張叔告別,王鵬一直走到了家里。
在這里留守的是建宏和秋會。
這兩家伙,每天忙來忙去連爐子都顧不上生,擠在廚房里睡覺。
“哎,你倆咋回事,怎么連爐子都舍不得生?”
“小鵬,你快得了吧,誰有時間舞弄那東西,一天在家待的時間也有數,火還沒生著就又滅了。”建宏鄙視道。
“呵呵。”王鵬想想也是。
拿出自己在路上買的豬頭肉和花生米,又在火上做了個豬肉豆腐白菜燴菜,然后從屋里拿出一瓶汾酒,然后三個人喝了起來。
“建宏,最近東西收的怎么樣?”
“東西多著呢,每天我們上午出去一趟,下午出去一趟幾乎每次都可以收一三輪車。
如果要淘到老宅子,那一忙就是三五天的事情。”
“有賣房子的嗎?”
“有,最近我們又買了三家,院子保存的還比較好。
小鵬,你不是要讓我們將東西集中起來拉回去嗎,什么時候開始?”
“這個還得等一段時間,估計得到明年七八月份了,按道理來說房子明年春天就可以建起來,但是,新房子潮,我想讓它涼上一夏天。”
“那是,住人潮點兒沒關系,放東西就不行了。”
“建宏最近收到什么稀罕東西沒有?”
“有幾件,都在賬上記著呢,等會兒吃過飯你自己翻翻看。”
......
三個人喝著吃著,吃著說著,不知不覺地一瓶酒就下肚了。
收拾完碗筷以后,建宏主動地將他們的賬本拿過來讓王鵬查看。
你別說,師父立的規矩非常的好,賬本上不僅記錄著收到的物品,金錢往來的數字,還可以通過這些數字看出這段時間來的這個成效。
王鵬翻了一會兒以后,在賬本中看到建宏他們買了一個香爐。一個純銅的古香爐,雖然沒花多少錢,但是描寫的有點兒含糊。
“建宏,這個香爐在哪兒,給我拿來看看?”
“好來,我出去給你拿。”
建宏出去沒多久,就抱著一個香爐走了進來。
這個香爐形制敞口,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口沿上置橋形耳,爐身形制規整,敦厚之中不失靈巧精致。
爐質特別細膩,呈暗紫色。
王鵬拿過去翻過來看底款,只見果然底書著“大明宣德年制”的楷書款,不由地欣喜起來。
宣德爐,真的是宣德爐?
宣德爐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它的鑄造成功,開了后世銅爐的先河,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據說宣德爐共鑄造出3000座,以后再也沒有出品,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規模香火旺盛的廟宇。
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
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為罕見。
如果真要是讓自己得到,那就功德無量了。
“建宏,你們在哪兒收到的這個銅爐?”
“在府西街的一座老宅子里,那兒有個老頭,一個人守著一座院子,本來我們是準備將那座院子收到手的,結果老頭說院子賣了他就沒有棲身場所了,死活不賣。
最后,我就將他家的這座香爐,還有一些瓷器花了五百塊錢給收了。
老頭一個人過的挺孤苦,有時路過的時候,我還進去坐坐,據他說這個銅爐是他的先人在五臺山的一座廟里發現的,同時得到的還有一些瓷器。”
“那些瓷器呢?”
“有的散失了,剩下的我給收過來了。”
“去,你把那些瓷器給我拿過來。”
建宏出去了一會兒,又拿了兩件次瓷器過來。
這是兩件釉里紅三魚紋高足碗,其胎體細膩,釉面潔白,再和明艷的釉里紅相配合,顯得十分的明艷動人,而且紅釉略微高出白釉釉面,層次感十分的鮮明。
紅潤的釉面,宛如晨曦中的朝霞,又似夕陽下的紅霞,給人一種溫暖而莊重的感覺。
而且它的色澤經過數百年的沉淀,依然保持得如此鮮艷,足以證明它的工藝之精湛,歷史之悠久。
翻過底部,王鵬看到這兩件釉里紅三魚紋高足碗底部都印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識,更加堅信了這三件物品的珍稀程度。
“這三件物品交給我保管吧,以后路過的時候多看看老人,有什么要求盡量滿足。”
“好的,我知道了。”
晚上,王鵬和建宏他們三個人擠在一個炕上睡的。
第二天一早起來以后,他將三個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