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初一拜年
年是新年,過法還是老套路。
大年初一吃過早餐,王鵬開始給爺爺奶奶,二叔二嬸拜年,今年的壓歲錢翻了一番,變成一毛了。
然后,就到了友仁爺爺家,友仁爺爺沒有給他壓歲錢,而是給他安排了好多活兒。
“小鵬,出了年節,你就該學針灸了,學針灸你首先要學懂藏象學,好好將書再看一遍?!?br />
“好的,爺爺,我這幾天一直在看呢?!?br />
其實,王鵬也不是為了學針灸在研討藏象學,主要是因為這門學問是中醫學的基礎,不把它弄懂,你就對中醫無從談起。
“藏象”二字,首見于《素問·六節藏象論》。
藏指藏于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
藏象包括各個內臟實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于外的各種征象。
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
它是在歷代醫家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概括總結而成的,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好多人認為中醫就是吃吃湯藥,最多刮刮痧,針灸針灸,沒有外科,不會做手術,其實錯了。
藏象學說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內經》。
當時解剖所取得的直觀認識為藏象學說的形成打下了形態學的基礎。
《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臟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br />
說明在《內經》時代,人們已自覺地把解剖知識引進了醫學領域,所記載的人體臟腑的位置、形態、大小等,即是中國古代醫家對人體解剖的真實記錄,許多數據都與現代解剖學非常相近。
而且,古代醫家憑借長期的生活、醫療實踐,對臟腑功能活動、臟腑與形體官竅關系的認識已超越了解剖的范圍。
在《內經》所奠定的基礎上,《難經》對臟腑的解剖形態和功能的認識又增進了一步,首次提出“左腎右命門”的觀點,促進了后世對命門的認識與爭鳴。
《中藏經》以脈證為中心,分述五臟六腑的寒熱虛實,判斷證候的順逆,形成了系統的臟腑辨證理論。
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記述了五臟六腑的輕重、大小、長短、闊狹、容量等,將五臟、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五方(東、南、中、西、北)、五體(筋、脈、肉、皮、骨髓)等納入五行的范疇,說明臟腑器官之間及與自然界的整體聯系。
對于雜病,則以五臟為中心,分列病證并闡述其證治方藥。
宋代兒科學家錢乙,治病以五臟為綱,配合五腑(六腑除三焦外)、五官、五志等進行辨證,認為五臟的發病特點是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并對五臟為病的常見癥狀作了歸納,立法用藥頗具匠心,對后世影響很深。
金代張元素,以臟腑寒熱虛實來分析病機,進行辨證治療,并從補虛、瀉實、溫寒、清熱幾個方面提出常用方藥,對臟腑辨證作出很大的貢獻。
金元醫家李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論點,突出脾胃在發病中的重要性,立方用藥側重補中升陽。
清代葉天士提出了養胃陰的理論和方藥,補充和發展了李東垣的內傷脾胃學說。
另一位清代醫家王清任認為業醫治病,當先明臟腑,并躬身實踐,解剖尸體,對傳統理論提出某些質疑,如否定“心主思”之說,認為“靈機記性在腦不在心”。
經過歷代醫家長期的探索和實踐,藏象學說逐步成為中醫學基礎理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間著作可謂汗牛充棟,那是王鵬一時能夠掌握的。
不過,道不同理通,只要掌握了藏象學理論基礎的道,其間千變萬化的術,就萬變不離其宗了。
自從上次聽常問大師講過內功的運行法則以后,王鵬一直勤習不綴,覺得自己進步很快,雖然身體沒見強壯多少,但是力氣卻大了不少,而且神清氣爽,走路都輕飄飄。
看起書來思維也很清晰,記憶力好的也不是一星半點,中醫理論的理解飛速地在增長。
“爺爺,人們說中醫不會做外科手說,我看了這些醫書以后,覺的并不是那樣的,外科手術應該也是中醫重要的組成部分呀,為什么沒有見過中醫做手術呢?”
“小鵬,你的這個問題問的好。
首先中醫肯定是會做外科手術的,否則就不會有刮骨療傷一說。
其次,由于由于國運的衰落,中醫也隨著衰落了,再加上近現代西醫的沖擊,讓中醫的外科醫術也無法得到彰顯。
華佗給曹操治病,要給他打開腦殼,就說明在三國時代中醫已經掌握了開顱手術的技巧,只是這些技術由于種種的原因沒有傳承下來而已?!?br />
“嗯,應該是這樣的?!?br />
王鵬和友仁爺爺探討了一會兒中醫知識,便告辭離開去了高侯三奶奶哪兒。
高侯三奶奶,沒有吝嗇,竟然給了他一塊錢的紅包,讓他有點兒不好意思。
“奶奶,我都這么大了,你還給壓歲錢?!?br />
“多大,再大你在奶奶面前也是個孩子。”
高奶奶說著拿出了一些核桃柿餅放在炕桌上讓王鵬吃。
也許是日子過的稍微松快了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