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童年
/>
白蓮教宛如一顆神秘的種子,自唐、宋時期便悄然扎根于民間,逐漸生長為一種神秘的宗教結社。它的源頭恰似清澈的溪流,源自佛教的凈土宗。相傳,凈土宗的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等人共同結下白蓮社,一同虔誠念佛,后世的信徒們皆將此視為楷模,如眾星捧月般敬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北宋之時,凈土念佛結社之風甚囂塵上,多以白蓮社或蓮社為名。至南宋紹興年間,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之僧茅子元(法名慈照),于盛行之凈土結社基礎之上,創(chuàng)立新教門,名曰白蓮宗,亦稱白蓮教。
早期教義與凈土宗基本無異,信奉阿彌陀佛,規(guī)定信徒持戒念佛(禁殺生、禁偷盜、禁邪淫、禁妄語、禁飲酒),以求往生西方凈土。茅子元借鑒天臺宗教義,繪制《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借佛像、圖形及比喻闡釋佛土的高低之分;精簡并統(tǒng)一前人所創(chuàng)的念佛修懺儀式,編成《白蓮晨朝懺儀》。往昔的凈土結社,參與者之間僅有松散的社友關系,各社之間互不統(tǒng)屬。茅子元則將此改為師徒傳承、宗門相屬。他于淀山湖修建白蓮懺堂,自封導師,接受眾人朝拜;又規(guī)定門徒以“普覺妙道”四字為名;由此構建起一個較為固定的教派。
明初對白蓮教嚴加禁止。洪武、永樂年間,川鄂贛魯等地屢屢發(fā)生白蓮教徒的武裝暴動,其中部分甚至建號稱帝,然皆遭鎮(zhèn)壓。
明中葉以降,民間宗教名目繁多,諸如金禪、無為、龍華、悟空、還源、圓頓、弘陽、彌勒、凈空、大成、三陽、混源、聞香、羅道等數十種,有的一教數名。其各自獨立,教義存在諸多分歧,組織、儀軌及活動方式亦有所差異,但皆或多或少地留存有白蓮教的痕跡。
統(tǒng)治者視其本質仍為白蓮教,民間亦一概將其稱作白蓮教。
因為派系眾多,所以人們信奉的神只也極為繁雜,比如天宮的玉皇大帝、地獄的閻王、人間的圣賢等等;然而其中最受崇奉的仍然是彌勒佛。
自正德年間起,社會上還興起了一股對無生老母的崇拜熱潮。當時,流傳著“真空家鄉(xiāng),無生老母”這樣一句八字真言。據說,無生老母乃是上天無生無滅的古佛,她發(fā)誓要度化塵世中的兒女們回歸天界,以避免遭受劫難。而這個天界就是所謂的真空家鄉(xiāng)。各個教派都撰寫了屬于自己的經卷,被稱為寶卷,并常常向信徒宣講。這些寶卷內容十分龐雜,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儒家、佛教和道教這三家對它們產生的深遠影響。
明朝時期,白蓮教擁有大量信徒,他們大多來自社會底層。各教派內部采用家長式管理模式,等級分明,秩序井然。然而,白蓮教首領們的背景卻非常復雜,他們對于明朝政府的態(tài)度也大相徑庭。有些首領利用宗教信仰來欺騙信徒,聚斂財富;有些則通過編寫經文來攀附權貴,討好朝廷;還有些人在宮廷太監(jiān)、官僚世家等群體中發(fā)展信徒;更有甚者,將其教義與下層民眾反抗官府的斗爭緊密結合起來,發(fā)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例如,永樂十八年(公元 1420 年)的唐賽兒起義以及天啟二年(公元 1622 年)的徐鴻儒起義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些起義不僅展現了白蓮教在當時社會中的影響力,同時也反映出明朝政府在處理社會矛盾時所面臨的困境。
想著白蓮教傳遍諸天萬界的造反名聲,看著道士來此免費看病救人,順帶著傳教半年。
“無生老母,真空家鄉(xiāng)。”如此響亮且充滿蠱惑力的口號,竟然敢在朱家王朝的土地上這般肆無忌憚地呼喊,難道他們就不畏懼死亡嗎?方圓心中暗自琢磨著,腦袋變得有些木木的。
待那群熱情洋溢的村民離去后,身材矮小、營養(yǎng)不良的方圓趕忙上前去協(xié)助收拾物品。過去的半年里,每當那位麻衣道人前來治病救人或傳播教義時,方圓總是積極主動地上前幫忙。
記得道人初次到來時,聽到那令人熱血沸騰的口號,方圓出于對九族安危的考慮,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現實生活的壓力迫使他不得不面對這一切。
“今日又勞煩小施主了。”道人看著正在幫忙收拾東西的方圓說道。
“沒關系的道長,您來救人,我理應幫忙。”方圓一邊埋頭苦干,一邊憨態(tài)可掬地回答。
“小施主,你可愿拜我為師?”道士忽然對方圓說道。
方圓聞言一愣,等了這么久,不就是盼著這句話嗎。
下一瞬,“道……道長,您是說收我為徒?”方圓驚訝地問道。
道士微笑著點了點頭,說道:“不錯,你這孩子心地善良,又頗具慧根,若是跟隨我修行,將來必有所成。”
方圓聽了,心中更是激動起來。他知道,為了改變命運,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必須得牢牢抓住。
“我愿意!師父在上,請受徒兒一拜!”方圓毫不猶豫地跪了下來,對著道士磕了三個響頭。
終于還是吃上殺頭造反的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