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但愿世間人莫病,何惜架上藥生塵
崇禎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張世康率領五萬余大軍踏上班師回京的路程。
張世康出征的時候,率領四萬大軍,打了將近半年,軍隊反倒越打越多了。
這當然是因為李定國的那一萬六千部隊的原因。
整個隊伍拉出去足有二十余里長,除了張世康的五萬余近衛軍外,隨行的還有李自成的六萬降兵,以及來自張獻忠部的兩萬余俘虜。
搖黃十三家的一萬人馬,張世康交給了秦良玉,讓她負責這一萬降兵的安置。
張獻忠部的俘虜,以及李自成的六萬人,將跟隨張世康過劍門關,在漢中與孫傳庭匯合。
而后將李自成與張獻忠部的俘虜,全權交給孫傳庭,那兩萬多俘虜根據張世康的計劃,他打算讓孫傳庭著人送到關寧錦去。
關寧錦防線由于時常遭受建奴的侵襲,不少田地荒蕪無人耕種,讓關內百姓自行遷移,沒幾個人愿意。
畢竟關內多好,歌舞升平的,誰愿意去關外戰亂之地謀生,但俘虜沒有選擇。
除了俘虜外,孫傳庭將還負責李自成部,經由陜西出關,并交還李自成部的武器軍械,并知會虎賁軍都督盧向升,讓其負責李自成部的糧草。
當然,為了防止李自成懷有異心,糧草自然不會多給,除非李自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忠誠。
而張世康則經漢中、過西安府,在西安府秦兵大營內休整了一日,并順便查看了西安府的鼠疫問題。
瘟疫專家吳又可已經來到西安府治理鼠疫數月,萬幸的是西安府的鼠疫已經完全被控制住,如今只剩下幾個村落還在隔離治療中。
張世康從孫傳庭口中得知了這個消息后,當天晚上就召見了瘟疫專家吳又可,打算好好獎賞此人。
可沒想到吳又可見到張世康后更加激動,納頭便拜道:
“草民可終于見到大帥了!草民叩見大帥!”
張世康趕緊上前來,主動扶起這位鶴發童顏的老郎中。
“吳先生快快請起,何必行此大禮。”
在前世世,張世康很敬佩兩個職業,一個是教師,一個是軍人。
倘若再加上一個,便是醫生,有醫德的醫生。
而在這年月,有醫德的醫生更加讓人敬佩。
但愿世間人莫病,何惜架上藥生塵。
面前這位滿面風塵的老郎中,正是背著一口藥箱滿天下行醫救人的醫生。
而民間百姓困苦,多有付不起藥錢的時候,不用查就知道,多少生命因為這份醫德而活命。
“老朽非為己也,這一跪是為西安府飽受鼠疫折磨的百姓,也是為天下人。
大帥可知,您的冠軍濟生湯,已然傳至大江南北,不知道多少受傷的黎民因此活命。
老朽正是按照您的指示做出口罩,按照您寫就的鼠疫注意事項,才能在短短幾個月時間控制住了鼠疫的傳染趨勢。
這都是您的功勞呀!”吳又可滿臉的高興,握著張世康的手道。
自張世康搗鼓出了大蒜素,便命朝廷很快的將配置方法主動流傳了出去。
吳又可最近兩年行醫的過程中,就通過冠軍濟生湯,救活了十數個受嚴重外傷陷入昏迷的百姓。
“老先生說笑了,我只是提提建議,能控制住鼠疫,這可都是老先生的功勞才是,等本帥回京,必定親自向陛下為老先生請功。”張世康笑道。
吳又可欣慰的搖了搖頭。
“非也非也,老朽雖然對疫病有些研究,但對于這鼠疫,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況老朽已年邁,并不在意那些虛名,天下無傷痛,吾愿足矣。”
吳又可是在幾年后,當鼠疫在大明多地大面積蔓延之后,才經過反復試驗、考察,以及多番診治,才終于在后來寫出瘟疫論。
張世康不知道吳又可是謙虛,還是確實因為少了那幾年的經驗,總之他已經完全擾亂了目前的歷史軌跡。
想了想后張世康便道:
“老先生不必謙虛,這鼠疫也好,其他瘟疫也罷,諸如外傷生瘡、化膿。
其實無外乎一個詞,細菌感染。”
說到關于病癥的事,吳又可立即就專注起來,但聽聞這個詞吳又可卻又皺起了眉頭。
他馬上六十歲了,關于醫術的著述只要能搜尋到的,他也都細細品讀過,但卻從未聽說過細菌的說法。
“敢問大帥,何為細菌?”
有鑒于張世康發明的冠軍濟生湯,以及對于鼠疫控制列出的一系列注意事項,在吳又可的眼中,儼然已經將張世康當作一個醫術高人。
“細菌嘛,是一種極小的微生物,用肉眼幾乎很難直接看到。”張世康想了想,繼續道:
“我舉個栗子吧,想來老先生也看到過,當外頭陽光普照時,推開窗戶,陽光映入入房屋內,若仔細觀察此時的光線,當能看到光線里無數細小的雜質。
那雜質里,大多為塵埃,但同時也有細菌。
咱們常說,病從口入,但其實很多時候,鼻子也是病菌的入口。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