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才九成?
“出遠門兒?咱們要去哪兒?
去剿流寇嗎?一萬人可不咋夠啊。”孫維藩眼睛一亮道。
為將者哪有不渴望戰爭的,尤其是大明目前仍舊算是內憂外患。
孫維藩跟著張世康南征北討半年,官職虛銜以及其他賞賜倒是確實不少,但自打跟了張世康之后,他的心氣兒也高了。
他頭上頂著的懷寧侯,祖上已經頂了兩百多年,若是跟隨張世康前,他是連想都不敢想。
可是眼瞅著大明逐漸緩過氣兒來,日后剿滅流寇、甚至出師北伐收復失地,都是可以用眼睛就能看到的事兒。
若是能再立下幾個戰功,就憑著如今天子放在封爵限制,以及對他們這些軍將的器重。
誰說有朝一日他們老孫家不能再升個國公呢?
“著急不來,朝廷目前的糧草儲備,暫時無法支撐大的戰事。
本帥跟陛下說了,過幾天就出發,代天子巡邊。”
有孫傳庭和秦良玉在四川的兩邊堵著,張獻忠和李自成根本沒有機會。
而且那邊潛伏的錦衣衛探子奏報,李自成那廝似乎也在四川北部打土豪分田地,這貨竟然學起朝廷開始搞建設了。
不過張世康仍舊不急,也沒必要急,既然那倆貨已經開始思安,無非就是暫時收不到四川百姓的稅。
沒有朝廷大兵壓境,至少四川的百姓都是安全的,他并不信那李自成和張獻忠會不分青紅皂白的屠川。
完全沒有任何理由,也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而如今朝廷的當務之急,是恢復生產,解決北方的干旱問題。
巡邊則是張世康很早之前就有的想法。
不論是祖大壽吳三桂駐防的關寧錦防線,還是九邊的其他軍鎮,他都必須盡可能的加強控制。
這其實都是崇禎老哥的鍋,他的一系列微操,傷透了祖大壽等邊鎮將領的心,也把他們都給嚇壞了。
張世康不認為邊鎮將領會背叛朝廷,但這個問題不解決,心里總歸是一根刺兒。
“大侄子,若去巡邊,一萬人可不成,太不安全了!
叫我說,至少得帶上三萬。”孫維藩聞言瞪著眼睛道。
張世康就是他的寶,就是他的未來,孫維藩對張世康人身安全是最上心的。
駐防關寧錦的祖大壽舅甥倆,雖然明面上忠于朝廷,但其實一直處于聽調不聽宣的狀態。
更何況那祖大壽還有投敵的嫌疑,若是到了那邊一個談不攏,那可就遭了。
“要不把近衛軍都帶上?”張世康無語道。
“也成啊!”
“你可拉倒吧,真要是帶上那么多人,還不得把他們嚇壞了,他們就算沒想反,估摸著也會考慮后路。”張世康瞪了一眼孫維藩道。
“一萬就成,挑精銳,多帶馬軍。”張世康又道。
真若有危險,他對跑路也是很在行的。
“咱近衛軍皆是精銳,大侄子,此事兒交給我。”孫維藩領命道。
兩年征戰無敗績,再加上待遇提了上來,但有戰功天子是真的不吝封賞,近衛軍可謂士氣如虹,個個都好勇斗狠不服輸。
交代了此事之后,張世康又召集了近衛軍的主要將領,宣布了京軍改制近衛軍之后的一系列任命。
近衛軍元帥自然仍舊是張世康本人擔任,孫維藩為近衛軍副元帥。
黃得功的勇衛營本就是禁軍,此番回京之后歸編于近衛軍,任副元帥。
次子團的鄭沖、王敬鐸等人也相繼晉升為參將。
雖然張世康規定了近衛軍的兵額為三十萬,但由于目前的糧食短缺情況嚴重,征兵計劃暫時后延。
會議上,張世康也將自己即將巡邊的消息告知眾部將,但他還是低估了近衛軍部將對一切可以獲取戰功機會的渴望。
不過在一眾部將他圍住之前,張世康果斷的開溜,將一萬隨軍將士的挑選工作丟給了孫維藩。
正月二十二日大軍出征之前,張世康再次被崇禎皇帝召見。
在得知張世康巡邊只準備帶一萬兵的消息后,崇禎皇帝就總有點惴惴不安。
他雖然已經將一切軍務交由張世康全權處置,但這幾天來他一直憂心忡忡,一見到張世康,還是沒忍住勸道:
“無忌,只帶一萬人,還是有些過于冒險了。
且不言九邊其他的軍鎮,只說祖家,祖家世代鎮守遼東,到現在已經歷經四代。
那祖大壽控制關寧錦也已經十年,其家族勢力龐大,先前又有投降建虜的前科。
若是他對你不利,一萬人……不行,你必須帶更多的兵力才可以去。”
崇禎皇帝對祖大壽是打心眼里不信任,他能容忍祖大壽的唯一原因,是他拿祖家沒辦法。
大明經受不起關寧錦防線的失控,畢竟山海關若丟失,關外通往京城將只剩下薊鎮一座堡壘。
可誠如張世康所言,這個問題早晚都要解決。
“陛下,要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