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以工代賑
“挖渠之事,又牽扯到了另外一個臣認為應當改制的事情,徭役。”張世康沒理會海中期,而是繼續對崇禎皇帝說道。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有程度不同的徭役政策。
而天下百姓苦徭役久矣。
君不聞孟姜女,哭倒長城八月飛雪。
君不見陳勝吳廣劉亭長,起事造反皆因徭役。
海大人尚且明白徭役對百姓的危害,想來滿朝的文武都知道,徭役是對百姓的額外壓榨,是一件非常容易積累民怨的壞事。
既然都知道徭役的危害,那為何不取消掉徭役呢?”張世康反問道。
縣令老爺家的門壞了,征徭役來修門,報酬沒有,路費自理。
黃河決堤了,征徭役來修筑堤壩,干啥事都要白嫖老百姓,這特么的純屬扯淡嘛,如果張世康是役夫,張世康也反。
“世康,徭役怎能取消,若取消了,許多事將無人去做。
若是改為有償征召,朝廷財政又如何負擔的起?”崇禎皇帝也有些不滿道。
他當然明白徭役對百姓很不好,與歷朝歷代的君王一樣,他們都明白。
可為何不取消,取消不起唄。
就是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
“陛下,朝廷現在有一億多兩的現銀,若是算上查抄到的其他資產,那就是兩億多兩銀子。
難不成接下來的幾年,就讓銀子在國庫里發霉嗎?
恕臣直言,銀子只有流通才有其價值,而合理的流通,對朝廷絕對不是壞事。
改徭役為雇傭制,才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案。
臣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縣老爺要修門,需要雇傭匠人,匠人得到額外的收入,用來購買柴米油鹽也好,用來給家里置辦物件也罷,或者投資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去讀書。
買柴米油鹽會增加相關產業的稅收,讓孩子去讀書,也需要購買筆墨紙硯,也能增加稅收。
總之,只要銀子在流通,朝廷就能征收到越來越多的稅,這是個良性循環。
都知道藏富于民的好,可這個好,之前在我大明完全沒有任何體現,我大明百姓窮的叮當響,稅也收不上來。
可如今稅制改革已經基本完成,接下來的重點,便是讓銀子流通起來。
一旦雇傭制能深入人心,各行各業都將良性循環起來,朝廷才算是能享受到藏富于民的紅利。”
張世康一口氣說了許多。
這件事他早就在考慮了,諸如賑災,他曾想起后世著名的以工代賑。
最離譜的就是挖坑運動,雇傭一百個人挖坑,再雇傭一百個人把坑填上。
這故事看起來很離譜,但從經濟學上來講,其實創造了兩百個人的就業。
他所說的雇傭制度,也有一方面這個原因。
另一方面,徭役政策確實也不合理。
而最底層的,還是貨幣流通的問題,在此之前朝廷的大部分白銀都藏在官僚士紳階層的地窖里。
如今被集中到了國庫里,這些銀子不流通,大明的經濟就好不了,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通貨緊縮。
張世康的話令所有人的陷入了沉思,海中期也從地上爬了起來。
這時候根本沒有系統的經濟學,所有人都只是處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式。
廷議一時間因為張世康的設想陷入了沉默,所有人都在思考。
足足過了一盞茶功夫,內閣首輔李邦華率先開口道:
“侯爺,您說的本官大體上明白,只是這么做,花費的銀兩實在太過于大了。
只是您說的這個挖渠運動,若以征三百萬人為限,又要發工錢,還要管吃喝,沒個數千萬兩,根本打不住啊!”
“李哥老以為,本侯挖空心思托鄭家從海外拉來那么多糧食,是為了什么?”張世康反問道。
在這個四處戰亂民不聊生的年月,太倉愣是積攢了上百萬石的糧食,而且鄭家還咬牙答應了接下來的一年,每個月都要為朝廷再運送二十萬石糧草。
沒有苦大明的百姓,苦的全是海外的人。
張世康現在沒功夫管海外,但這筆糧食和存銀,必須最大限度的恢復大明的生產。
“原來世康你早就開始計劃了,朕之前還疑惑,你為何要弄那么多的糧食。”崇禎皇帝若有所悟道。
“可是陛下,改徭役制為雇傭制,牽扯還是太大了,不止是挖渠,朝廷其他方面的支出也會增加。”戶部尚書海中期道。
“世康說了,如果能實現良性循環,朝廷的稅收也會大量增長。
若到時候難以維持,再改便是了。
冠軍侯有生財良策,朕以為,可以一試。”崇禎皇帝這次反倒大膽了起來。
他其實也不大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他也不懂太多經濟學的東西,不明白干嘛要花費那么大的支出,為百姓發銀子。
但他并不如何擔心,朝廷沒銀子,他相信張世康絕對有辦法再搞到銀子,在這一點上他從不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