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從遼寧東港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發動機專家劉永泉
院士出生地
劉永泉院士,1963年6月出生于遼寧省東港市馬家店鎮雙山東村。
東港市現為遼寧省轄的一個縣級市,由丹東市代管,位于遼寧省東南部,地處丹東市西南部。
東港市南臨黃海;北、西北接鳳城市、岫巖滿族自治縣;西與莊河市毗鄰;東北和丹東市振安區相連;東隔鴨綠江同朝鮮平安北道龍川郡相望。
東港市是連接中、朝、韓、俄、日五國的交通樞紐、歐亞大通道的重要節點,也是東北東部地區重要的海陸門戶。
東港市歷史悠久,唐堯時屬青州之域,虞舜時屬營州,夏時復九州仍屬青州,商時又屬營州,周朝時為靺鞨族居址,戰國時期劃入燕國版圖,屬遼東郡。
此后,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等朝代的更迭。
唐總章元年,李積平高句麗收復遼東,設置安東都護府,縣境為安東都護府轄地。
清光緒二年,清廷析大東溝至瑗河地帶設置安東縣。
1965年,安東縣改名為東溝縣。1993年,東溝縣撤縣設市,更名為東港市,由丹東市代管。
東港人文底蘊深厚,境內有各歷史時期古文化遺址200多處,最具代表性的是距今1.8萬年的“前陽人”前陽洞穴遺址和馬家店后洼遺址。
東港民俗文化獨特,大孤山廟會是東港市的傳統節日,每年四月十八,人們紛紛前往,參與各種慶祝活動。
該傳統已延續數百年,是當地人民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尊重。
東港名人輩出,抗日民族英雄鄧鐵梅,在東港地區組織抗日義勇軍,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其英勇事跡激勵著無數人。
著名抗日將領苗可秀,曾與鄧鐵梅等共謀抗日大計,領導抗日義勇軍在遼南地區抗擊日軍,為保衛祖國領土和民族尊嚴做出了重要貢獻。
出生地解碼
劉永泉院士出生地遼寧東港,對他后來成為院士有著一定的影響。
東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底蘊,如大孤山廟會等傳統民俗文化以及獨特的宗教文化等。
劉永泉院士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自幼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了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文化的尊重。
這種情感和素養,可能轉化為他對科研事業的執著和追求。
東港是抗日英雄鄧鐵梅、苗可秀等的故鄉,他們的英勇事跡和愛國精神在當地廣為流傳。
劉永泉院士在成長過程中,或許受到這些英雄人物的激勵,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為他日后投身航空發動機事業,為國家科技發展貢獻力量埋下了精神種子。
東港市的教育體系為劉永泉院士的成長奠定了基礎。
當地學校的老師們傳授的基礎知識和培養的學習習慣,為他后續進入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深造提供了可能。
像他提到的中學物理老師,就對他進入航空行業起到了引導作用。
東港市相對寧靜且注重文化教育的成長環境,有助于劉永泉院士靜下心來專注于學習和探索。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他可能養成了沉穩、踏實的性格。
這對他在科研道路上面對復雜問題和巨大壓力時,能夠保持冷靜、堅持不懈地進行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東港市沿海、沿江、沿邊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連接多國的交通樞紐和經濟交流的重要節點。
這種地緣優勢可能讓劉永泉院士從小就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和信息,拓寬了他的視野,培養了他的國際眼光和開放思維,為他后來在航空發動機領域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工作奠定了一定的思維基礎。
東港市所處的丹東地區及遼寧省,本身在制造業等領域有著一定的產業基礎。
當地的產業氛圍和發展需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劉永泉院士對工程技術和制造業的興趣。
這使他更加關注科技與產業的結合,為他選擇航空發動機這一高端制造業領域作為自己的科研方向提供了潛在的引導。
院士求學之路
1984年,劉永泉從西北工業大學航空發動機設計專業本科畢業。
1990年,劉永泉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動力系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2017年,從該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
求學之路解碼
劉永泉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后來成為院士有著深遠的影響。
劉永泉是從西北工業大學航空發動機設計專業本科畢業的。
在本科階段,他系統學習了航空發動機設計的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為日后從事相關科研工作搭建了堅實的知識框架,同時也培養了他對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初步認知和專業興趣。
劉永泉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動力系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
這期間,他進一步深入研究專業知識,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科研項目,鍛煉了科研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同時,他對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攻克復雜的航空發動機技術難題奠定了堅實基礎。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