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從黑龍江寶清縣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宇航專家鄧宗全
院士出生地
鄧宗全院士,1956年10月2日出生于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
寶清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在完達山北麓,三江平原南緣。
寶清縣北與西北與富錦市、友誼縣、雙鴨山市為鄰。
西與樺南、勃利縣接壤;西南同七臺河市相接。
南與東南同密山、虎林兩市相毗連;東與饒河縣隔河相望。
寶清縣歷史悠久,先秦時期就有人類居住。
夏商周屬肅慎地,秦漢至晉代肅慎改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
隋唐時期勿吉改稱靺鞨。
遼代寶清屬遼國烏舍都節度使管轄,金代屬上京呼爾哈路管轄區,元代屬呼爾哈路萬戶府管轄。
明代屬努兒干都司轄區,清初屬窩集部諾羅路屬地。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劃歸臨江州。
1916年4月設置寶清縣。
1954年歸黑龍江省合江專員公署管轄。
1985年1月歸佳木斯市,1991年歸雙鴨山市管轄。
寶清縣人文底蘊深厚,是挹婁及肅慎文明的發祥地,縣內現存各類文物遺址801處。
炮臺山古城和七星祭壇遺址是東北地區漢魏時期三大古城遺址之一。
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江平原漢魏時期遺址、雁窩島城址、青龍山城址。
寶清的北大荒版畫、傳統木烙畫制作技藝等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寶清縣人才輩出,在革命戰爭年代,寶清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
如在抗日戰爭時期,有不少熱血兒女投身抗聯,與周保中、趙尚志、李兆麟等抗日將領一起在寶清地區與日軍展開英勇斗爭。
在北大荒開發建設時期,也有許多寶清本地的有志青年積極參與到建設中來,成為北大荒開發的骨干力量,為將北大荒建成“北國糧倉”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出生地解碼
鄧宗全院士出生于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出生地對他后來成為院士有諸多潛在影響。
寶清縣位于北大荒腹地,北大荒文化中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影響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鄧宗全院士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成長,或自幼便受到這種精神的熏陶,為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勇于探索奠定了精神基礎。
寶清在抗日戰爭時期是重要的抗日戰場,抗聯戰士們的英勇事跡和愛國精神在這里傳承。
這種文化讓鄧宗全從小就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使他將個人的科研事業與國家的航天發展緊密相連,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奉獻力量。
寶清縣地處三江平原核心,自然風光壯美,廣袤的大地和遼闊的天空,激發了鄧宗全對自然和宇宙的好奇心。鄧宗全從小就對天空有著無限的遐想,為他日后從事宇航空間機構研究埋下了興趣的種子。
盡管寶清縣地處相對偏遠,但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對教育的重視,為鄧宗全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教育環境。
寶清的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他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等學府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寶清縣雖然地域有限,但家鄉人之間的情誼深厚。
在鄧宗全的成長過程中,家鄉的親朋好友、老師同學等形成的人脈網絡,在他的學習和生活中給予了支持和鼓勵。
這種情感上的支持,讓他在追求科研夢想的道路上更有動力。
寶清縣對人才的重視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為鄧宗全的成長提供了助力。
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優秀人才的關注,為他提供了一些展示自己的機會和平臺,讓他能夠不斷提升自己。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3月—1982年3月,鄧宗全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機械制造工藝及其自動化,畢業獲學士學位。
1982年3月—1984年12月,鄧宗全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機械學,畢業獲碩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鄧宗全院士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求學經歷,為他后來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鄧宗全在哈工大機械工程系學習機械制造工藝及其自動化,他系統掌握了機械制造的基礎理論、工藝方法和相關技術。
這些技術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工藝、機床夾具等知識,為他后續深入研究宇航空間機構等復雜機械系統打下了堅實基礎。
鄧宗全攻讀哈工大機械學碩士學位,使他在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動力學等方面的知識更加深化和細化。
他學會了運用先進的理論和方法對機械系統進行分析和優化,為解決科研中的復雜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持。
本科學習期間,哈工大嚴謹的治學氛圍和教學體系,培養了鄧宗全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邏輯思維能力。
他通過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初步具備了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為從事科研工作做好了初步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