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從浙江海鹽縣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學家楊玉良
院士出生地
楊玉良院士,1952年11月14日生于浙江海鹽。
海鹽縣現為浙江省嘉興市所轄的一個縣,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
海鹽縣東瀕杭州灣,西南與海寧市接壤,西北毗鄰秀洲區,北毗連南湖區,東北與平湖市為鄰。
海鹽建縣歷史悠久,早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就置海鹽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縣。
建縣以來,曾經歷“四徙縣治,六析其境”。
歷史上,海鹽的行政區劃不斷變化。
海鹽是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擁有6000余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蘊深厚。
海鹽的海塘歷史悠久,明代嘉靖二十一年浙江水利僉事黃光昇創筑的“五縱五橫”魚鱗石塘,至今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塘不僅是防御海潮的水利工程,更是海鹽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海鹽歷史上名人輩出,如明代刑部尚書鄭曉、清兵部尚書徐用儀、近代出版家張元濟等,他們的故事和精神成為海鹽的文化瑰寶。
出生地解碼
楊玉良院士的出生地浙江海鹽,對他后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海鹽是一個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縣”,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漫長歷史中形成的鹽田文化、海塘文化以及戲曲、滾燈等傳統民俗文化,為楊玉良院士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
這種文化環境培養了楊玉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使他在日后的科學研究中,更注重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和傳承。
比如楊玉良對中國傳統紙的歷史文化與其相關科學與技術的研究,就體現了對傳統文化與科學結合的關注。
海鹽人文薈萃,走出了作家余華、“三毛之父”張樂平、畫家朱乃正、唐代詩人顧況、宋代書畫家趙孟堅等一大批明賢俊杰。
這些先輩們的成就和精神,為海鹽營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圍,激勵著楊玉良在學術道路上不斷追求卓越,以優秀的前輩為榜樣,努力為家鄉和國家爭光。
海鹽當地的教育資源雖然可能無法與大城市相比,但為楊玉良院士提供了早期的知識啟蒙。
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步建立起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的能力,為日后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打下了基礎。
后來楊玉良考入上海重點中學格致中學,也離不開早期在海鹽所接受的教育鋪墊。
海鹽曾經歷過困難時期,這樣的經歷讓楊玉良院士從小就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這種品質在他日后的科學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使他能夠在面對科研難題時堅持不懈,勇于探索。
院士求學之路
1977年,楊玉良從復旦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畢業,并留校任教。
1984年,楊玉良獲得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博士學位。
1986年,楊玉良在聯邦德國馬普高分子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求學之路解碼
楊玉良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后來成為院士產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響。
楊玉良作為工農兵學員進入復旦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專業學習,畢業后留校。
這期間,楊玉良系統地學習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的基礎知識,為后續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在當時的教育環境下,能夠進入復旦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學習,使楊玉良接觸到了較為先進的教學資源和學術氛圍,為其學術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開端。
工農兵學員的經歷,讓楊玉良有機會參與一定的實踐活動,這對于高分子這樣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的學科來說,實踐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通過實踐,楊玉良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日后解決實際科研問題積累了經驗。
楊玉良在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個高分子科學博士。
博士階段的學習使他在專業領域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統,能夠站在學術前沿進行探索和創新。
這不僅提升了他的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也使他在國內高分子科學領域嶄露頭角,為日后的學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楊玉良前往聯邦德國馬普高分子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德國在高分子科學領域具有先進的研究技術和理念,馬普研究所更是世界頂尖的科研機構之一。
在那里,楊玉良接觸到了國際前沿的研究課題和先進的實驗設備,學習到了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拓寬了自己的學術視野。
這種與國際先進水平的接觸,使楊玉良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高分子科學的發展,為他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海外留學期間,楊玉良有機會與國際上的優秀科學家進行交流和合作。這種國際交流與合作不僅有助于他了解國際上的學術動態和研究趨勢,還能夠提升他的學術影響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