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從湖南邵陽縣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著名新能源專家彭慧勝
院士出生地
彭慧勝院士,1976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陽縣塘田市鎮。
邵陽縣現為湖南省邵陽市所轄的一個縣,它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偏西,東鄰邵東縣、祁東縣,南連東安縣、新寧縣,西接武岡市、隆回縣,北抵新邵縣和邵陽市區。
邵陽縣歷史悠久,西漢初置昭陵縣;漢元始(5年),境內封昭陽侯國。
三國時期,東吳寶鼎元年(266年)改昭陽侯國為昭陽縣,與昭陵縣同屬昭陵郡。
晉代,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昭陵、昭陽縣為邵陵、邵陽縣。
南北朝時期,陳并邵陵于邵陽。
隋代,開皇十年(590年)廢郡,并夫夷、都梁兩縣入邵陽,移邵陽縣治干昭陵故址。
隋末析邵陽置武攸。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析置邵陵、建興兩縣,后復并邵陵入邵陽,并建興入武岡。
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升邵州為寶慶府,邵陽仍為附郭之縣。元、明、清三朝,循宋制。
1949年7月析置邵陽市(縣級市);1951年11月析縣境東北置邵東、新邵縣,邵陽南部和新劃入的武岡東部6鄉為邵陽縣,遷縣治于塘渡口,屬邵陽專署;1986年屬邵陽市。
出生地解碼
彭慧勝院士的出生湖南省邵陽市邵陽縣塘田市鎮,對他后來成為院士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邵陽縣當時的農村生活條件艱苦,這讓彭慧勝從小就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培養了他堅韌不拔、能吃苦的精神。
這種吃苦精神成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克服困難、堅持探索的重要支撐。
例如在他的求學過程中,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面對學習和研究上的困難,他都能憑借這種吃苦精神堅持下來,不斷取得突破。
農村相對淳樸的環境,賦予了他善良、熱忱、正直、擔當的品性。
這些品質讓他在科研工作中保持著對科學的敬畏和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促使他不斷追求科研成果的創新和應用,以造福社會。
出生在農村的彭慧勝,深刻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他意識到只有通過讀書才能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這種強烈的改變命運的愿望成為他學習的強大動力,激勵著他在學業上不斷努力進取。
即使在高考失利的情況下,他也沒有放棄,而是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不斷提升自己。
在信息相對匱乏的環境中成長,彭慧勝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
小時候,父親帶回來的雜志以及他通過同學父親接觸到的期刊,成為了他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這些有限的書籍資源讓他倍加珍惜閱讀的機會,培養了他自主學習和深入思考的能力,也為他日后在科研領域廣泛涉獵、不斷探索奠定了基礎。
邵陽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這種文化氛圍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彭慧勝的創新意識。
雖然邵陽在科技領域并非處于前沿位置,但這種相對“落后”的環境反而激發了他敢于突破、勇于創新的精神。
在科研工作中,他不跟隨他人的研究方向,而是選擇別人很少涉足的纖維電子器件領域進行研究,經過長期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院士求學之路
1995年9月—1999年7月,彭慧勝就讀于東華大學高分子材料系,畢業獲學士學位。
2000年9月—2003年7月,彭慧勝就讀于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畢業獲碩士學位。
2003年8月—2006年10月,彭慧勝就讀于美國杜蘭大學化工系,畢業獲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彭慧勝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后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在東華大學高分子材料系的學習,為他打下了扎實的高分子材料專業基礎。
這是他進入該領域的起點,讓他系統地學習了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理論、性能、加工等方面的知識,為后續的深造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儲備。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的碩士學習,讓他的專業知識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拓展。
在這一階段,他接觸到更前沿的研究課題和學術思想,培養了獨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跟隨導師進行陰離子聚合實驗、研究高分子自組裝等經歷,使他對高分子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能有了更深入的掌握,為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方法論基礎。
美國杜蘭大學化工系的博士學習讓他站在了國際學術的前沿。
在國外的學習經歷使他接觸到了更先進的實驗設備、研究技術和學術理念,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
這一階段的學習讓他能夠深入地探索化工領域的專業知識,尤其是在與高分子材料相關的化學工程和生物分子工程方面,為他日后開展跨學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和技能支持。
在各個求學階段,他積極參與實驗和科研項目,不斷錘煉自己的實驗技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在復旦讀研時,他努力攻克陰離子聚合實驗這一難度較高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