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從湖南永城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著名手性化學家丁奎嶺
院士出生地
丁奎嶺院士,1966年3月出生于河南永城縣。
永城原為河南商丘所轄的一個縣,1996年撤縣設市,商丘市代管。
永城位于河南省最東部,地處豫魯蘇皖四省接合部,市境的西部、西北部與河南省夏邑縣接壤,北部、東部、南部、西南部依次分別與安徽省的碭山縣、蕭縣、濉溪縣、渦陽縣、亳州市毗連,東北隔蕭縣與江蘇省徐州市相望。
永城歷史悠久,原始社會晚期就有人類居住。
夏代,境地屬豫州之域;戰國,境內先后屬宋國、楚國。
隋大業六年(公元610 年),割彭城、睢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
此后,永城的行政區劃雖歷經多次變更,但“永城”之名一直延續至今。
永城歷史上人才輩出,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在芒碭山避雨曬書,留下千古佳話。
陳勝揭竿起義,魂歸芒碭;曹操曾在永城練兵。
出生地解碼
丁奎嶺院士的出生地河南永城,對他后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永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種文化氛圍可能從小就對丁奎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例如,當地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文化傳統,可能激勵著他不斷追求卓越,為日后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精神基礎。
永城是一個農業地區,丁奎嶺小時候可能經歷過艱苦的農村生活,這使他養成了堅韌、勤奮、吃苦耐勞的品質。
這種品質對于他在科研道路上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追求科學真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他在日本訪問學習后,放棄了原有的舒適環境,選擇到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從事研究工作,即使面臨職位和住房等方面的落差,也依然堅持自己的選擇。
丁奎嶺的父母對他有著一定的期望,家庭的影響使他明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庭和國家做出貢獻。
他的母親曾問他“對國家做了什么貢獻”,這句話成為了他的人生標尺,時刻激勵著他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盡管當時的教育資源可能相對有限,但家鄉的教育環境為他提供了最初的知識啟蒙。
他在永城的學習經歷為他后續進入高等學府深造打下了基礎,培養了他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和學習能力。
河南人普遍具有樸實、勤奮、踏實的性格特點,這種地域性格可能也在丁奎嶺身上有所體現。
他在科研工作中腳踏實地、勤奮努力,不斷取得突破和創新,這種性格特點有助于他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院士求學之路
1981年9月,丁奎嶺考入鄭州大學化學系本科,1985年7月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
1985年9月,丁奎嶺考入鄭州大學化學系碩士研究生,師從吳養潔教授(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7年7月畢業并獲得碩士學位。
1987年9月-,丁奎嶺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博士研究生,師從吳養潔教授,1990年畢業并獲得博士學位后,在鄭州大學化學系留校任教。
求學之路解碼
丁奎嶺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后來成為院士產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響:
在鄭州大學化學系的本科學習階段,為他構建了扎實的化學專業知識體系。
這是他后續深造和科研的重要基礎,讓他對化學學科的基本理論、概念、實驗技能等有了全面且系統的認識和掌握,為其在化學領域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儲備。
本科時期的學習培養了他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如自主學習、深入思考、嚴謹的實驗操作等。
這些習慣和方法貫穿于他的整個學術生涯,使他能夠高效地吸收新知識、解決復雜的科學問題。
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和接觸,丁奎嶺對化學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成為他不斷追求學術進步的內在動力。
興趣的驅動讓他在面對科研中的困難和挑戰時,始終保持著積極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念。
吳養潔教授作為丁奎嶺的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是河南本土培養的第一位院士,在學術上有著深厚的造詣和豐富的經驗。
吳教授的指導和引領對丁奎嶺的學術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他打開了學術研究的大門,傳授給他先進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幫助他在化學領域迅速成長。
吳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對科學的執著追求以及創新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丁奎嶺。
這種學術精神的傳承使他在科研道路上始終保持著高標準、嚴要求,不斷追求卓越,勇于探索新的科學領域和研究方法。
師從吳養潔教授,使丁奎嶺能夠接觸到更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研究平臺。
吳教授在學術界的影響力為他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讓他能夠參與到前沿的學術研究中,與國內外優秀的學者進行交流和合作,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南京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丁奎嶺有機會深入開展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
博士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