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從陜西鳳翔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植物營養學家張福鎖
院士出生地
張福鎖院士,1960年10月4日出生于陜西鳳翔縣。
鳳翔縣,現已撤縣設區,名稱為寶雞市鳳翔區,它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東北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東接岐山縣,西鄰千陽縣,南連陳倉區,北靠麟游縣。
鳳翔,古稱雍,是周、秦發祥之地,歷史悠久。
據史書記載,早在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氏族公社村落分布。
夏代時,鳳翔為九州之一的雍州之域;商代為太史周任之封國,稱為周國;西周時期則成為王畿地,屬召公奭采邑,稱雍邑。
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 77年),秦國遷都至雍城(今鳳翔區南),并在此統治長達300余年,歷經多位國君。雍城作為秦國的都城,見證了秦國的崛起和強盛。
鳳翔不僅是歷史上的重要都城,還是陜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這里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遺跡,如秦雍城遺址、東湖等,都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鳳翔還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遺跡。
其中,秦雍城遺址是先秦古都遺址,總面積約31.56平方千米,是研究秦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場所。
總之,陜西鳳翔縣(寶雞市鳳翔區)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且地理位置獨特的地方。
出生地解碼
張福鎖院士的出生地陜西鳳翔,對他后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
這種地域文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張福鎖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激發了他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和追求。
陜西人民以勤勞、堅韌著稱,這種精神品質也可能在張福鎖身上得到體現。
在科研道路上,他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堅持不懈、勇往直前,最終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由此可見,張福鎖院士的出生地陜西鳳翔縣,對他后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9月—1982年7月,張福鎖在西北農學院土壤農化系學習。
1982年9月—1985年7月,張福鎖在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攻讀碩士學位。
1986年2月—1989年10月,張福鎖在聯邦德國霍恩海姆大學(Universit?t Hohenheim)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植物營養學教授赫斯特·馬施奈爾。1990年1月—1991年12月,張福鎖在北京農業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求學之路解碼
張福鎖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后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在西北農學院土壤農化系的學習,為張福鎖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這一時期,他系統地學習了土壤學、農業化學等相關知識,為后續的深入研究和學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張福鎖不僅深化了專業知識,還接觸到了更廣闊的學術視野和前沿的研究方向。
這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靈感。
在聯邦德國霍恩海姆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植物營養學教授赫斯特·馬施奈爾,是張福鎖學術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
這一階段的國際學習經歷不僅讓他掌握了先進的科研方法和技能,還培養了他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這些能力對于他后來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北京農業大學進行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是張福鎖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階段。
這一時期,他深入開展了多項科研項目,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和成果,為他日后的學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此可見,張福鎖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后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院士從業之路
1991年以后,張福鎖在北京農業大學土壤植物營養系,先后擔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1997年以后,張福鎖擔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
2012年以后,張福鎖擔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糧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以后,張福鎖受聘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學術院長。
2017年11月,張福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學部)。
從業之路解碼
張福鎖院士的從業之路,對他后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北京農業大學土壤植物營養系擔任副教授、教授及系主任期間,張福鎖不僅致力于教學工作,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專業人才,還深入科研一線,開展了多項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項目。
這些工作不僅加深了他對植物營養學領域的理解,也積累了豐富的科研成果,為他日后的學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