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我們好像在哪見過
如今的大秦皇帝,在登基之后已經換了九個年號了。
如今正值永安七年。
但與這個年號形成鮮明差異的是,大秦江山卻正處于風雨飄搖中。
各地,自然災害頻發,民變起義不斷。
從朝廷中樞到地方官府,貪腐之風大行其道,加之階層固化、貧富懸殊等問題,導致這個延續了千年的帝國,已經顯露分崩離析的兆頭。
按照陳廉的觀點,時下的大秦,符合了王朝滅亡前的種種特征。
就這樣的光景之下,他陪同著孫英姿踏上了返京之路。
“也不知道泰安府后續的賑災事宜會怎樣。”
馬車上,孫英姿坐在車廂內,隔著窗口與陳廉攀談著:“你說,那些官僚士紳,會不會又使絆子。”
“大概率會,只是吃相會稍微收斂一些。”陳廉悠悠道。
擊退叛軍,又借著通敵案扳倒了幾個大佬,現在還有三萬大軍駐守著,那些權貴總會老實一陣子。
但也不用指望他們會乖巧懂事。
臨走時,陳廉就從來云州城匯合的顏鈺口中得知,徐員外等人趁著城外的洪澇水患依舊嚴重,以及官倉的糧食所剩無幾,再次哄抬起了糧價。
這擺明了是卡著自己等人離開的時機,欺負聞人瑕獨木難支。
陳廉也沒慣著,修書寄給了聞人瑕,教了她一招“引君入甕”。
說簡單點,就是配合商賈們一起炒高糧價,進而吸引來自周邊地區的糧食,當大批量的糧食都匯入到泰安府后,聞人瑕就給剛從云州府運抵的糧食標出了一個“地板價”!
如此一來,在大批量低價糧的沖擊下,徐員外等商賈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不得不鉆進了價格戰的“坑”里。
“但我之前提出的那些政策,終究只是治標。”陳廉苦笑道:“想要治本的話,那就得自上而下的開展革新了。”
“自上而下的革新……唉。”孫英姿也是喟然一嘆。
誰不知道這是根治大秦種種弊病的法子呢。
奈何積重難返啊。
大秦積累了千年的弊端,早已形成了一個大毒瘤,想要切掉毒瘤必然要傷筋動骨。
而這恰恰是那些既得利益階層無法接受的。
像她的父親,當年和趙白等改革派曾經力推過革新政策,卻由于動搖了權貴集團的利益,遭到了嚴重的阻力。
甚至,她父親被廢黜再到枉死,與這件事都有脫不開的關系。
因此當她認祖歸宗之時,趙白就曾提醒她,一旦她踏上這條路,迎接她的必然是坎坷與荊棘。
甚至,如果她執意要繼承前太子的遺志,還可能面臨殺身之禍!
陳廉看出了她的憂慮,寬慰道:“革新之路上,必然是千險萬難,既然踏上了,就得懷揣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
“雖千萬人吾往矣……說得好!”
孫英姿振奮道。
就在這時,在一行人的面前出現了一座巍峨雄壯的山脈。
而在官道延伸到山脈的位置,也就是山脈的缺口,佇立著一座大型關隘。
囚龍關!
這是大秦的第一關隘。
據說當年大秦太祖始皇帝在這座山脈上捕獲到了一只蛟龍并設置牢籠囚禁,因此得名囚龍關。
山嶺交錯的地形宛若一個牢籠,自成天險,扼守著東西交通的命脈,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為何東海行省那么重要,除了是經濟命脈,也是京畿重地的屏障!
只要占據了東海行省,西進就可以直攻囚龍關,一旦囚龍關再失守,那么京都也就要直面叛軍的兵鋒了!
又過了一炷香的時間,人馬抵達了關隘前。
“泰王殿下東巡完畢,回程京都,速速開關!”
賀慶風縱馬來到了關隘門口,舉起虎符喊道。
關隘上的守兵看了一眼這千人的部隊,目光落在了拖在最后面的那幾輛貨運馬車:“請問后面那些馬車里裝載的是什么東西?”
“今年云州府剛采摘要進獻給圣上的禾香茶,護送隊正好跟著殿下一同返京。”賀慶風回道。
盛明舟得知孫英姿即將返京,就提議護送禾香茶的隊伍尾隨著,好保障安全。
而護送隊的“隊長”,正是妙薈!
守兵回了聲“稍等”,就去通傳消息了。
過了一會,城門緩緩打開了。
一隊披堅執銳的軍士們出現在關隘門口。
領頭的將軍策馬前行了一小段距離,對著賀慶風抱拳道:“賀將軍,這么快就回程了?”
陳廉在后面順勢打量了一下,是個參將。
“殿下洪福齊天,剛到東海行省,叛軍便潰敗了,隨后又賑災安民了一番,便收到了圣上的召回旨意。”賀慶風回道。
“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