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風起青萍之末(下)
“這都是我們之前沒有得到過的信息啊。”彼得神父很是高興:“那元朝的戰斗力如何?他們的士兵數量、質量怎樣?”
“數量倒是多,但是沒啥用。當然,俺見到的畢竟不是他們陸軍主力,所以說的也不一定準確。”唐賽兒想了想,還是補充道:
“元朝船隊一次放下來了好幾千人,但大部分都是那種南洋土人。他們的作戰素質并不高,感覺就是湊數的。元將估計也知道他們的水平,只是讓這些人去打雜,只有一部分地位稍高的,被夾在軍中,用來填充陣線。”
“元軍將領內部,意見其實不統一。他們也知道,現在這個情況,上岸也守不住。但俺私下打聽,他們應該是希望攻克幾個州縣,這樣方便進行宣傳。”
“是宣傳給誰看啊?其他小國么?”王大喇嘛問。
“內外的宣傳都有吧。”唐賽兒回答:“爪哇朝廷的統治,并不如明朝那么嚴密。他們的官府,跟俺們那邊不一樣。大商人的莊園跨州連郡——或者說,莊園就是他們的地方官府了。”
“這些大商人,或者說莊園主,也不全是漢人。為了拉攏土人,一些當地的土王也經常被邀請進來,作為這種地方領主,進入爪哇朝廷。”
“南洋那邊,也確實有大一點的國家,但那些土人國家,比爪哇元還要松散。土王的本部兵被擊敗后,附屬城邦就會一哄而散,轉投待遇更好的元朝。用這種方式,他們快速兼并了不少邦國,建立了一個規模不小的國家。”
“這些地方領主們,除了經營莊園,大部分也都從事海上貿易,所以商業和航路對他們尤其重要。爪哇元最重要的幾個家族,都是勢力強大的海商。因為這些人擁有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和最龐大的船隊,所以無論經濟還是軍事上,小城邦都得服從他們,根據他們的命令,繳納貢賦、生產商品、乃至召集土兵。”
“但是,反過來說,他們也得想辦法,才能讓地方保持忠誠。因為土王們既然能倒向他們,也能倒向明朝。不過,當時明朝為了追擊這些元朝人,打進了交趾,把那里作為基地,讓他們感到了威脅。我估計就是因為如此,他們才能這么團結。”
“土王不喜歡明朝的管理方式吧。”王大喇嘛大概猜出來原因了。
“是啊。”唐賽兒點點頭:“俺一開始沒想過這么多,后來一路了解了不少,才發現,元朝士紳如何看待明朝,這些土王也差不多。”
“明朝認為,交趾是漢唐故地,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是中原王朝的實際控制區了。所以,攻占那里之后,就設置流官,征發土人,如同中原的習慣。那邊的土王因此很不滿,南洋的其他土人,也因此厭惡明朝,覺得還是跟著大元混比較舒服。”
“他們倒確實是這么宣傳的。”彼得神父說:“看來他們對土王也很寬仁啊。”
“我倒是覺得,明朝也沒說錯。”王大喇嘛有些懷疑:“交趾那地方,跟西夏那邊,不是一樣的么?都是大漢的時候入收入疆域,大唐瓦解之后自立為王。西夏故地可以設置流官,算進本土,交趾為什么就不行?”
“俺也不知道。”唐賽兒承認:“不過俺可以猜測出爪哇朝廷的心態。一方面他要告誡手下,明朝很強大,難以獨立對抗,所以必須團結起來;另一方面,他也必須拿出一些成果,給內外的勢力看。否則,人家可能就會找其他人去保護自己了。”
“所以他們才急著打是吧。”王大喇嘛點點頭。
“是的。”唐賽兒說:“俺了解的情況是,元軍這次就是為了攻城來的。他們希望至少能打下來一兩座城,如果能攻下府城就更好了。不求長期占領,至少得取得幾次勝利,給家里交差。”
“那能不能打下來呢?”王大喇嘛問。
“沒什么希望的。”唐賽兒直接搖搖頭:“當時俺就說了,如果早來一個月,還是有機會搶占益都的。但現在,明軍主力已經在路上了。北平都司的騎兵很多,沿途府縣的城池也都在官府手里,人家要迅速馳援,速度會非常快。他們已經沒有這個時間了。”
“俺建議他們見好就收,最好不要去攻打府城了。明軍先鋒被我們擊退后,沒有完全撤走,而是退入縣城里固守待援。這些人士氣已經受到挫敗,看到新加入的元軍一定會大為駭然。俺們去勸說一番,圍三缺一,城里敗退下來的士兵,很可能就會潰出,這樣一來能滿足他們攻克城市的愿望,二來也有更大機會,干掉之前那個大官。”
“但是,元人卻不贊同。他們自己內部都有分歧。有人想要帶俺們直接回海上,轉頭去攻打他們之前沒啃下來的萊州衛所;有人想要讓俺們帶路,伏擊一次明軍就撤走,帶走人口和財物就行;但大部分人,還是想去和明軍決戰,攻打城市,覺得現在反正路熟、人多,就想要搏一把了。”
“他們這是上頭了么。”王大喇嘛說。
“他們那個理論倒是不錯。北平都司抽調來的機動力量,是短時間內能調過來的最后一支援軍了。其他地方的兵力,過來都需要時間。能擊退這些人的話,向后可以清掃膠萊的明軍據點,為后續行動減少壓力;向前激進一點,可以出濟南,沿大清河西進,切斷明朝的運輸線。”唐賽兒解釋道:
“這個可能性,是他們之前都沒設想過的。在東南,明朝的防衛很嚴,很多時候都是他們在挨打,已經很長時間沒能取得足夠大的戰果了。這么一個突然出現的機會,估計不少人就動起心思來了。”
“這個影響很大?”彼得神父不太明白。
“整個北方,因為之前的混戰和天災,受損都很嚴重。俺們山東那邊相對都算比較好的,長城一線的邊地更加艱苦。那邊人不多,戰事卻頻繁,難以自給自足,每年都需要其他地方運送大量糧草、物資,才能維持。”唐賽兒說。
“元朝時候,開鑿了會通河,連接南北。當年明太祖老朱皇帝,北伐攻打大都的時候,據說就是沿著這條路北上的。但二十多前的時候吧,黃河又發大水,不但沖毀了附近的農田和縣城,還灌進運河。這次水患很大,洪水退去之后,淤泥把會通河中段,連同調水的湖泊,整個都給淤平了。運河本來就欠缺維護,自此之后徹底中斷,運往北方的糧草,只能在濟寧下船,裝車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