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焦慮的桓溫
安陽城外,王凝之率兩萬司州軍正在攻城,劉牢之等將領(lǐng)則分兵劫掠附近村落,搶奪糧食。
一時間,魏郡境內(nèi)烽火連天,司州軍的騎兵一度達(dá)到漳水南岸,在鄴城守軍的眼皮底下來回馳騁,如入無人之境。
慕容評率軍出鄴城,看著對岸其疾如風(fēng)、侵掠如火的司州軍,不敢貿(mào)然強渡,派出隊伍前往下游,重新搭建浮橋。
劉牢之在漳水南岸耀武揚威了一回,拖慢了慕容評南下的腳步,這才率部返回。
王凝之這邊進(jìn)展順利,只花了三天時間,他便成功拿下這座縣城。
安陽距離鄴城不過五十里,而離邊境尚遠(yuǎn),所以駐軍不過兩千,防備松弛,在司州軍不分晝夜地攻打之下,守將戰(zhàn)死,城池告破。
王凝之率軍入城的第一件事,便是將城中百姓通通趕到城外,甚至讓軍隊在后面驅(qū)趕,讓他們前往鄴城。
城樓之上,他看著安陽百姓哭爹喊娘地向北奔去,眼神里全是冷冽。
劉牢之趕了過來,回報道:“慕容評帶出的禁軍約有十萬之眾,最遲三日后便會到達(dá)安陽。”
王凝之長吁口氣,“要搏命了,你緊不緊張?”
“上了戰(zhàn)場,哪里顧得上緊張,”劉牢之搖頭道:“只是我將大部隊帶走……”
王凝之打斷他,“無妨,慕容評老了,過慣了奢靡日子,不會在這里和我死磕的,他更擔(dān)心鄴城的安危。”
劉牢之知道自己勸不動王凝之,只得道:“那我將諸葛求留下,真要有什么不測,讓他帶具甲騎兵掩護(hù)使君突圍。”
王凝之指了指邊上面色不好看的劉桃棒,“那是他的活,你這樣明著搶,大家可就傷和氣了。”
劉牢之沒心情開玩笑,無奈道:“那使君保重,我先下去布置了。”
王凝之正色道:“不用擔(dān)心我,你鬧出的動靜越大,我越安全。”
劉牢之點點頭,轉(zhuǎn)身下樓,路過的時候,想伸手拍下劉桃棒的肩膀。
劉桃棒側(cè)了側(cè)身子,讓劉牢之拍了個空。
劉牢之尷尬地笑了兩聲,沿著登城馬道往下走,不一會兒,城下便傳來大軍集結(jié)的聲音。
建康,朝廷收到了王凝之的奏疏。
主要內(nèi)容就兩條,一是高調(diào)地宣揚自己的伐燕成果,表示司州軍不日即將抵達(dá)燕國都城鄴城;二是向朝廷申請款項,他要重修洛陽城,讓朝廷還于舊都。
謝安心領(lǐng)神會,要求朝廷對王凝之下詔褒獎,并認(rèn)為遷都一事,時機已經(jīng)成熟,朝廷確實應(yīng)該考慮了。
郗超對此無話可說,畢竟還都洛陽的口號,桓溫也沒少喊,屬于政治正確,反駁不了。
可收到消息的桓溫十分惱怒,畢竟王凝之要是拿下了鄴城,那他這么些年辛苦攢下的聲望就全成了笑話。
尤其是謝安為首的朝廷官員對王凝之頗多贊譽,在朝廷同意撥款重建洛陽城之后,桓溫徹底坐不住了,率軍離開姑孰,前往建康。
郗超提前趕到,在江邊迎接桓溫。
桓溫陰沉著一張臉,在郗超的帶領(lǐng)下,進(jìn)入石頭城。
“沒想到鮮卑人如此不堪一擊,”剛坐下,桓溫便焦急地說道:“王叔平居然半個月不到,便打到了鄴城。”
郗超還算鎮(zhèn)定,“不過是奇襲罷了,燕軍沒有反應(yīng)過來,等各地駐軍趕到,司州軍是守不住的。”
桓溫?fù)u頭,“不好說,以鮮卑人的表現(xiàn)來看,鄴城被王叔平強行攻破,也不是不可能,再或者慕容家害怕了,直接選擇北逃。”
郗超再次重申自己的觀點,“鄴城的燕軍不下十萬,五萬司州軍不可能攻破城池的。”
桓溫奇怪地看著他,“我那年駐軍枋頭,你便讓我率軍奇襲鄴城,如今王叔平這么干了,你又說不可能成功,是何道理?”
郗超一時有些窘迫,然后辯解道:“王凝之哪有桓公的威望,司州軍也不如荊州軍勇猛。”
“他都已經(jīng)打到鄴城了,你還說這些。”桓溫不滿道:“你能篤定他不會成功嗎?”
郗超自然是不敢打包票了,王凝之這個人,就不能以常理推斷。
大家都以為他被幾路大軍圍攻,馬上就要完了,他反倒主動出擊,一路高歌猛進(jìn),推進(jìn)到鄴城。
桓溫見他不吱聲了,說出自己的想法,“我打算讓南陽出兵,奪回上洛,豫州、兗州和青州出兵,進(jìn)攻冀州,不管怎么說,不能讓王叔平一人立此大功。”
郗超不同意,“現(xiàn)在出兵,不相當(dāng)于是幫助王凝之嗎?”
“那你有什么更好的法子?”桓溫嘆了口氣,無奈道:“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他拿下鄴城。”
桓溫的想法很簡單,若是大家一起出兵,勝利果實自然大家一起分,他是朝廷的大司馬,首功就是他的。
郗超心有不甘,“我篤定王凝之就是如此盤算的,以他的兵力,根本不可能拿下鄴城,若是各州一起出兵,就算拿下河北之地,還不是落到他的手里?”
桓溫陰沉著臉,“所以我過來了,戰(zhàn)事未結(jié)束之前,我就待在石頭城,我看他敢不敢不通過朝廷,強行霸占河北。”
郗超憤怒地來回走了幾步,他覺得桓溫想太多了,上了王凝之的當(dāng)。
可萬一王凝之來真的呢,他拿下鄴城,然后朝廷遷都洛陽,桓溫辛辛苦苦這么多年,好不容易才從荊州